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品诗论文」李昌杰 ‖ “读书洞”福楼拜和《绝顶》

来源:本站    作者:李昌杰    时间:2024-07-04      分享到:


屈原读书洞

屈原,楚国之才子,以其非凡的才华与坚定的爱国心著称。读书洞,是他年少时勤学苦读之地。洞内清幽,石桌石凳见证了他的勤奋与坚持。屈原在此苦读诗书,汲取智慧,磨砺意志,终成一代文学宗师。读书洞不仅是其学业的起点,更是他高尚品质的见证,彰显着屈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屈原读书洞位于湖北秭归县城东北30公里处乐平里 (落脚坪)响鼓溪左岸,相传系楚国诗人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年) 少年读书处。屈原名平,字原,自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任至三闾大夫。博闻强记,能举贤授能。遭守旧贵族排挤而去职,后又被放逐。以楚国腐败,秦兵入郢,既无以挽救祖国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幻灭,乃自沉于汨罗江殉国。创造骚体诗作,传世有《离骚》《九歌》《天问》等名作,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汉刘向辑有《楚辞》传世。

该读书洞高约2米,上负峭崖,藤萝垂蔓,四面环水,环境优美。洞室内幽曲宜人,原有石凳、石桌、石几和汉白玉雕笔筒、水盂等物,均系后人附会而设,现今已无踪迹。西侧有响鼓崖,崖上有圆形石台,据说是屈原吟诗之处,名为“吟诗台”。在屈原故乡,尚有屈原祠、屈原庙、屈大夫墓(衣冠冢)等纪念性建筑。在湖南汩罗县玉笥山上有屈子祠,烈女岭上有屈原墓。湖南桃江县城关桃骨山附近则有天问阁,相传为“屈子钓鱼台”,其南花园洞有石鼓数座,林壑幽邃,亦传为屈原读书处。在湖北武昌东郊东湖西沿听涛轩东侧的小岛上,则有取屈原《楚辞·渔父》中“行吟泽畔”句意命名的“行吟阁”。现存匾额系郭沫若手书。阁前有屈原全身塑像,作翘首问天、徘徊泽畔状。


福楼拜如何读书

福楼拜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批判。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福楼拜的个人经历、创作理念以及他的作品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深入观察社会现实

关注社会现象: 福楼拜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时期,他深恶痛绝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当代的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观察。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揭示社会矛盾:他的作品如《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等,都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通过对这些矛盾的剖析,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独立思考与质疑

独立思考:福楼拜鼓励读者在阅读和生活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于他人的观点和评价。 他通过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激发读者的思考欲望,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勇于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质疑和反思。福楼拜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观念、社会制度和道德标准的质疑和挑战,他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批判精神,不断挑战和反思现有的认知体系。

三、深入分析与解读

注重细节:福楼拜在创作中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寓意。他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引导读者深入分析和解读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多角度思考:在解读作品时,福楼拜鼓励读者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人物性格等多个方面。这种多角度思考的方式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思维能力。

四、结合个人经历与情感体验

个人经历与创作:福楼拜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种结合个人经历与情感体验的创作方式,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能力。

情感体验与批判性思维:情感体验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体验,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和价值观念冲突,进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批判性思维。


张海迪和她的《绝顶》

张海迪创作《绝顶》的过程充满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一、创作背景与动机

张海迪在创作《绝顶》时,虽然身患高位截瘫,但她的内心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她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并深刻挖掘人类的精神世界。 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达出直面困难、昂扬向上的价值取向。

二、创作过程

耗时与投入:

张海迪从1998年开始创作《绝顶》,耗时整整四年,最终完成了这部35万字的长篇小说。这四年间,她克服了身体上的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创作环境:

尽管身体不便,但张海迪仍然坚持写作。她常常将笔记本电脑置于胸前,继续艰苦地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几次因为写作而累病。

创作灵感:

《绝顶》以神秘的梅里雪山为背景,虽然张海迪本人并未亲自去过梅里雪山,但她通过在网上查阅大量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和绮丽的风光图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这些素材和灵感为她创作这部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作风格:

张海迪在创作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她的文笔磊落跌宕,温婉秀丽,充满了浪漫激情和理性智慧。在《绝顶》中,她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登山者十年如一日的求索历程,表达了登山者的博大胸怀、宽广气度和高尚情操。

三、创作成果与影响

作品成就:

《绝顶》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向“十六大”献礼的图书之列,并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这些奖项的获得,充分证明了《绝顶》在文学界和读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影响:

《绝顶》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精神食粮。它传达出的直面困难、昂扬向上的价值取向,对广大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后,都被主人公的坚韧不拔和勇敢精神所感动,从而获得了奋发向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