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章宏 ‖ 名师出高徒——评张金玲在汉剧高腔复排剧目《帅印重归天波府》中的表演

来源:本站    作者:章宏    时间:2025-01-16      分享到:

师父彭玲,徒弟张金玲,二人虽姓不同,但都以“玲”为名,说明缘分天成。

彭玲,国家一级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第22届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工花旦、青衣、刀马旦,出身梨园世家,父亲彭加贵,工文武老生,为常德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母亲杨丽华,工青衣、花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常德戏剧界誉为常德戏剧四小名旦之一。彭玲代表剧目有:《紫苏传》《孟姜女传奇》《我娘是片钥匙》《百花公主》《大登殿》《穆桂英挂帅》《帅印重归天波府》《痴梦》《宇宙锋》《柜中缘》《思凡》《双下山》《断桥》《柜中缘》《百花亭》等,其中《紫苏传》《孟姜女传奇》《我娘是片钥匙》被业内外人士誉为“彭玲三部曲”。她在担任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主任之后,着手青年演员培养,除自己言传身教不遗余力,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送他们去省艺术职业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学府学习,请各个剧种、各个行当的名家来授课,如今已见成效,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如李锐、张金玲、袁金霞、吴益冰、伍欢等。2010年12月张金玲拜彭玲为师,开启了常德汉剧花旦、青衣的最为系统的训练和学习。 

在常德汉剧界,彭玲对张金玲的培养“冷酷无情”那是出了名的。彭玲从小为练功学戏吃了多少苦受多少累,她自己很清楚,常人看来无法想象。也正是彭玲的父亲彭加贵对她的严格管教,她才能够成为优秀的汉剧表演艺术家,所以彭玲选择了用“冷酷无情”的教戏、训练作风来对待张金玲的培养,把自己所有的拿手好戏倾囊相授,这样才夯实了张金玲后来文武兼备的艺术功底。

汉剧高腔传统大戏《帅印重归天波府》中张金玲饰演一号人物“穆桂英”,这个戏虽然是彭玲的父亲彭加贵老师担任导演,但彭玲仍然没有放弃对张金玲的“冷酷无情”,张金玲也似乎习惯了这种学戏方式,一个眼神,一个甩腔,有时都会废寝忘食。就是这样的一丝不苟,才有了九月十一日在第八届省艺节经典复排剧目展演的惊艳亮相。下面谈谈张金玲在《帅印重归天波府》戏中的表演:

一、人物塑造,入细入微

穆桂英何许人也?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中的人物,是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典型的巾帼英雄形象,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典型的巾帼英雄形象。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传说有黎山老母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并将之生擒,与他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沙场,屡建战功。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出征西夏,穆桂英中年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后又挂帅平南。关于穆桂英这个人物的戏有很多:《辕门斩子》《穆桂英下山》《破洪州》《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十多部剧目,各个剧种都有。每个戏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艺术特点,堪称经典。

张金玲在《帅印重归天波府》这部戏中,真正挖掘了“穆桂英”五十三岁独有的人生阶段,独有的戏剧情境,从而塑造出“穆桂英”稳重、倔强、孝顺、担当的特殊形象。

据悉,张金玲在多次熟读剧本后,就一直在寻找“穆桂英”在这部戏中的“心象”(大师焦菊隐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演员脑子当中酝酿的形象就称之为“心象”)。师父彭玲和导演彭加贵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张金玲分析剧本来了解戏中“穆桂英”的特殊,然后她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寻找“心象”的。

首先,她拿自己主演《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和《帅印重归天波府》的“穆桂英”来对比,找不同。然后,搜索观看其他剧种、影视的“穆桂英”来对比,找突破。最后,她又请师兄妹在排练中拍照片、视频,拿排练中体现出来的“穆桂英”和“心象”对比,找出入。这样她就成功地避免了飘忽不定的热情,而是冷静的头脑,确保“穆桂英”在《帅印重归天波府》中稳重、倔强、孝顺、担当的特殊形象。开场,“佘太君”召集厅中议事,“穆桂英”准确外化了杨家的气度、孙媳的温柔、还有曾经将帅的“藏”,突出了一个稳重。后来“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王伦和“杨金花”抱帅印回,“穆桂英”准确外化了家教的严厉,对安王入侵边境愤慨以及对杨家声誉的担忧多重复杂心理,仍然毫不迟疑地绑“杨文广”入朝请罪,突出了一个倔强。整部戏“穆桂英”只要有“佘太君”参与其中的桥段“议事、入朝请罪阻拦,决定封帅”“穆桂英”都在体现她的谦虚、孝顺、依从。封帅之后、校场点兵,又重新回归飒爽英姿、军令如山的将帅之风,表现了“穆桂英”爱国佑民的担当。张金玲有了穆桂英“心象”的指引,表演起来就成竹在胸了。

二、内外节奏,统一协调

表演节奏是演员的心理节奏和外部节奏共同构成的,内外节奏的统一和协调是表演艺术的特殊要求。

张金玲之所以能够演好《帅印重归天波府》“穆桂英”这个角色,并以此打动观众,她是深入理解过“穆桂英”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心理节奏;再通过形体动作和语言节奏等外部表现将角色的情感状态传达给观众。张金玲深入挖掘“穆桂英”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穆桂英”的性格特征、情感状态以及心理变化,通过内心的体验来驱动外部节奏的表现。心理节奏的核心在于情感的真实与深刻。张金玲真正走进“穆桂英”的内心,与“穆桂英”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为什么这样说,因心理节奏外在表现就是外部节奏。观众能直接看到舞台上“穆桂英”的动作、姿态、表情,声腔、道白、语调、停顿等各方面外部节奏的表达。笔者观摩后,感觉张金玲在处理“穆桂英”这个人物的外部节奏上有三处截然不同:

1.端庄平缓

这是“穆桂英”的出场,其中有唱词:

“南里反来往南战

北里乱了是我去平

争来的江山他赵家坐

哪一阵不伤我杨家人......

这段词意不免让人悲伤,但时隔多年,“穆桂英”只是交代前情,表演时舒缓端庄并没有过分悲伤、愤慨。节奏拿捏准确。

2.急促强烈     

第四场“欲绑子入朝请罪”这是个重要段落,表现出了急促强烈的节奏。“穆桂英”把满门忠烈却遭奸人陷害的怨恨、对杨门家族荣誉的顾忌、对儿子杨文广命运的担忧等多种情绪融入外部节奏,体现在“穆桂英”的动作、声腔、道白之中。

3.张弛有度

第五场“捧帅印披甲出兵”,“穆桂英”一段唱腔有五十四句,被视为全剧中心唱段。把五十三岁的过往、帅印重回的缘由和发兵辽东得胜回朝的雄心壮志,通过外部节奏表现得或静或动、有张有弛、铿锵有力。

三、唱功娴熟,音色圆润

据我所知常德汉剧高腔对于演唱有特殊要求,声腔演唱过程中大小嗓真假声自由转换就是剧种的声腔特色,部分唱词的句尾要回归鼻腔行韵,难度极高。而且它没有像弹腔那样有较多的文场乐队伴奏,可以说基本以清唱为主。如果演员演唱不够圆润,或某个字演唱不够饱满,或声腔的强弱、共鸣不够到位,都会对角色的塑造,对全剧呈现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笔者观摩《帅印重归天波府》,聆听张金玲的汉剧高腔演唱近乎无有瑕疵,让我十分惊奇,第五场“捧帅印披甲出兵”,“穆桂英”中心唱段有五十四句,我们创作一个小戏总共一般不会超过五十句唱腔,那还是几个演员分散演唱。但这是高腔,都是以清唱为主,又是中心唱段,要求演员不间断演唱,唱功如此娴熟、音色如此圆润。好一个了得!笔者是张金玲的校友师哥,是看着小师妹在戏曲舞台上成长的,说明她在继承汉剧声腔的这一方面花了大精力、下了狠功夫。

演出完后,关于这部戏在声腔方面的表现,专门采访了张金玲,她说了一段话让我记忆很深:“刚开始这么大段大段的高腔对于我来说有很大难度,尤其是“捧帅印披甲出兵”那场戏的中心唱段,我确实把握不好,又全部是清唱,就最后一个字才会有乐队合唱进入,能成功演出这都是我师父彭玲老师的功劳,她是一板一眼一字一句一音符帮我抠的。演唱节奏处理、真假嗓音运用,弯弯拐拐行腔,都是师父启发示范我再学的。比如第四场:

“闯江山争乾坤,

哪一阵又不伤我杨家的人。”

这两句唱腔,我就节奏稳不住,容易往前冲,后面越唱越快,气息不够唱不起,也就不好听。师父教我如何控制气息把握唱腔节奏,如何声断气不断,那句“闯江山争乾坤”的“闯江”要稳住,就要气沉丹田,“山”字就要奔出来,“争乾坤”的“坤”字又要回到“闯江”的位置上去。再就是那个“杨家的人”的“人”字,我唱成了瘪气球,师父教我要保持似断非断的状态,最后把尾音回到鼻腔共鸣然后从鼻腔出,当然这也是高腔难唱的地方。其实每一段高腔都会有它的难度,和我平时唱的弹腔有很大区别,对于我来说,高腔戏唱得不多,所以当时学高腔,师父是一点一滴地教,我也是一丝不苟的学。态度是认真的,效果是否能让师父、观众满意就不知道了!”

我看她如此谦虚,就想起她经常会把师父,师爷、师奶挂在嘴边。不过这也能说明她练功学戏的过程不是镀金式的走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领受。这样的学习,不仅是学会、学好一出戏,还能领悟更丰富、更普遍的艺术规律,吸取间接经验,将他人的精粹与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

张金玲是优秀青年戏曲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有丰富的演出经历,也荣获过省级以上诸多奖项。如今在省内的戏曲舞台上,像她这样的青年演员不多,尤其是这样爱戏、有戏,并颇有艺术成就的青年演员更是凤毛麟角了。

综合来讲,复排剧目《帅印重归天波府》可以说是在传统基础上一次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作品的精神内涵已经在原作基础上去糟粕、提升精华,并注入时代精神。导演彭加贵老师在复排此剧的操作中就弱化了传统原作中因奸臣当道、宋王昏庸的过多阐述,着重于对主人公爱国精神的弘扬,突出了杨家将“一门忠良、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情怀,结合十月国庆“建国七十五周年献礼”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到鲜明的选材、创作意图。

笔者从事基层戏曲工作三十五年,总是想为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助威,总是想为优秀的青年演员喝彩,观摩《帅印重归天波府》之后,感觉汉剧高腔传承有望、保护得力,为之高兴。张金玲作为名师之徒、后起之秀,更应该先立后破、守正创新,为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披荆斩棘、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