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丰家雷 ‖ 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谈量才适用

来源:本站    作者:丰家雷    时间:2025-03-17      分享到:

  

三国注定是一个风云际会、异彩纷呈的年代,发生在这个时代的的故事,让一部《三国演义》使得它达到了几乎家喻户晓的地步,失街亭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它直接影响了魏蜀吴三国的战略格局,尤其是对蜀国来说,甚至决定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命运和历史走向,其中的人物更是让后人津津乐道。

  在公元221年蜀吴夷陵之战后的几年,魏蜀吴三国少有战事,是相对安宁的。这时的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苦心经营下,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后来,蜀国南征,采纳马谡攻心为上计策,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得到了大量的国土、人民和财富,解除了蜀汉的南顾之忧。不消停的蜀国感觉准备充分,打算北伐进攻魏国。公元228年,诸葛亮率6万大军从汉中突袭祁山,魏军败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蜀,拉开了“六出祁山”的历史大幕。

  刚刚即位的魏明帝也不是吃素的,立即派出骁勇善战的右将军张郃率军到祁山抵抗,自己也从洛阳赶到长安亲自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准备派一支人马去守“关陇大道”上的军事咽喉重镇——街亭(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参军马谡主动请缨,并立下了军令状。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要道。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马谡才华出众,平时读了不少兵书,喜欢谈论军事谋略,素有才名,诸葛亮非常器重他。但刘备不以为然,临终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可诸葛亮却不这样认为,他十分赏识马谡,把他当作当世之英才,任命他为参军,时常与他讨论军国大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出兵祁山后,诸葛亮任命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统领一路军马去守卫街亭。

  蜀军刚到街亭,张郃也率领魏军从东面开了过来。看过地形地貌后,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也没有听从具有实战经验的副将王平的劝阻,而是擅自决定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安营扎寨,布置埋伏。他认为这样排兵布阵符合兵书上所讲的“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原则。还固执己见,自负地认为将蜀国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才是致胜之秘诀。久经沙场的张郃见其如此部署,立即命令在山下构筑营垒,将蜀军扎营的山团团围住,切断水源,掐断粮道,马不停蹄立即发动进攻。蜀军断了水源和粮道,乱作一团,军心动摇,纷纷逃散,街亭失守,战局逆转骤变。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退回汉中,轰轰烈烈的北伐大计不得不以失败而草草收场。依据军法,斩杀了马谡,演绎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人间悲剧。

  后世对这一事件多有评说,原因分析,基础条件,过程推理,结果设想,不一而足。我们无法揣测诸葛亮与马谡当时的心境究竟如何,但就事件的两个主角而言,不能不说这是一出伤心欲绝的悲剧。

  对诸葛亮而言,尽管后世神话了他,但从历史上看,毫无疑问,我们的这位山东老乡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文治武功,道德文章,堪为后世楷模。一介布衣辅佐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大业,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敬仰。但失去街亭,第一次北伐失败,这对于积贫积弱的蜀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就当时实力而言,三个国家悬殊甚大,魏国最强,拥有十二个州,66.3万户,443万人;吴国次之,有3个州,52.3万户,240万人,且占据富饶的江南;蜀国最弱,只有益州一个州,28万户,93万人,人才也最为缺乏,后来竟沦落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看《三国演义》,魏国一方,谋士云集,战将林立,旌旗烈烈,兵强马壮,加之国土面积大,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有雄厚的后勤保障和源源不断的兵源,经得起打持久战,一战不胜还可以易地再战。而同时期的蜀国一方则基本上就是靠诸葛亮和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苦苦支撑危局。斩杀马谡后,蜀国更是后继乏人,衰象显露,经不起任何波折。诸葛亮本人也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对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马谡来说,终至一夕失街亭,不但断送了诸葛丞相孜孜以求的北伐大业,而且丢了39岁的年富力强的性命,还落下了一个徒有虚名的坏名声。时至今日,人们一提及“言过其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谡,竟成了这个词的代言人。

  究其原因,根子就在于诸葛亮“用马谡错矣”,用人错位,没有知人善任,量才适用。

     领导者最大的责任就是量才适用,也就是知人、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万事皆通的全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人岗相宜、才位匹配,才能发掘人的最大能量,达到最佳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人在某一方面是天才,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弱智。选人用人就是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因人而异,量才适用,各得其位。古人都知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宝贝放错了位置也会变成废品。让张飞去绣花、李逵去作画就是人不适位。人贵有自知之明,正如老百姓所说的:要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故此,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人与职位相匹配,即“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纵观马谡此人,充其量就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出谋划策的智囊型人才,而临机应变,杀伐决断非其所长,缺乏实际统兵打仗之能。而一代名相诸葛亮就是把这样一个好参谋错用在了统帅的位置上,天不凑巧,对手恰恰又遇上了能征惯战,以用兵巧变、善列阵营,长于利用地形而著称的一代名将张郃,这才让马谡连改正错误的机会都没有,造成了这个千古悲剧的上演。看来,“命运就是机会的叠加”这句话在马谡身上体现得再恰当不过了。

  高明的领导者要善于培养人才。人才是时代最可宝贵的资源。实践中培养的人才最管用。世上哪里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人才都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就战争而言,其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本质就是客观规律。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驰于空想,骛于虚声,是不可能成功的。“耳闻之不如目视之,目视之不如足践之。”毛泽东同志曾告诫我们:“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共和国大将粟裕就是一位从士兵成长为将军的范例,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在战争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最后成长为一代令人敬仰的伟大的军事家,他指挥的许多经典战例被同期的众多将军称为杰出的军事艺术,号称能打“神仙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百炼成钢”。

  历史容不得假设。如果诸葛亮把马谡作为一个智囊型人才加以培养使用,让他接触地气,了解实情,让兵法理论深深根植于战争实际的大地上,也未尝不可能成为张良、郭嘉、刘伯温式的“运筹帷幄帐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高参。再如果诸葛亮能够针对马谡的个人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把他安排到基层“墩墩苗”,从领兵千人的基层干部做起,悉心教导,逐步提升,“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而不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火箭式”提拔,如此一来,很难说“文韬武略”、“一代战神”的称号不是马谡的。倘若如此,马谡就很可能成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最合适人选,悲剧就能避免,历史很可能改写。

  斯人已去,千载悠悠,街亭犹在,感慨万千,在一声声叹息中我们回味这跨越时空、荡气回肠的惊鸿一瞥。血的教训再次告诫后来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给老虎以山川,给骏马以草原,给雄鹰以天空,给蛟龙以海洋,才能各得其所,同频共振,才会在历史大舞台上演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