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程振柱 ‖ 重读《白莲花赋》
战友欢聚转眼己过半月,大家都回各自归工作岗位。当夜幕降临窗外,我沏一杯绿茶氤氲于桌前,重新翻开彩色打印的文稿-----著名作家贺文键战友的《白莲花赋》细细品读,我仿佛又一次站在一片静谧的荷塘边,看着那朵白莲在晨光中缓缓绽放。它的花瓣洁白如雪,不染一丝尘埃,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简单却珍贵的瞬间。作者笔下的白莲,不只是花,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让我忍不住想靠近它,感受它的纯净与坚韧。
一、白莲意象的哲学解读
当我凝视《白莲花赋》中“皎若冰魂初凝”的素白身影时,仿佛触摸到中国哲学中“大道至简”的古老脉动。这朵从幽沼深处升起的白莲,不似桃李以浓艳取宠,却用近乎透明的存在,剖开了物质世界浮华表象下的真实维度。作者笔下的“淡而愈远”绝非简单的色彩描摹,而是将庄子“虚室生白”的哲思具象化——那些在泥淖中依然保持玉质冰心的花瓣,恰如剥离了世俗执念的赤子之心,越是褪尽铅华,越能照见天地本真。
白莲“濯素影于清波”的姿态令人想起禅宗公案里的“时时勤拂拭”,但赋文中“不染寸垢”的宣言显然更具主动意味。当现代人困在信息淤泥中焦虑挣扎时,这株植物展现的并非被动防御,而是一种向污浊宣告自我的存在哲学。作者刻意将其置于“炎威肆虐”的极端环境,让“立浊水而愈洁”的对抗性生长,与儒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精神图谱产生微妙共鸣。这种清洁精神不是避世的借口,恰是入世者最锋利的剑——就像白莲根系深扎淤泥却拒绝同流合污,当代人何尝不需要在混沌中锚定自己的“不染法则”?
文本中蜂蝶“忘栖”、云霞“自惭”的对比尤为精妙。这些被传统审美追捧的意象在“月魄新磨”的白莲面前集体失语,暴露出世俗审美体系的脆弱性。当消费主义将“灼灼其华”的视觉刺激奉为圭臬,贺文键却用“似春冰将泮”的冷色调美学,完成了对欲望化凝视的温柔反抗。这种审美取向与日本侘寂美学异曲同工,都在残缺中见圆满,于素淡处寻永恒,只不过白莲更添一份“独照清漪”的孤勇。
最触动我的是“根下有泥非所染”的辩证智慧。这让我想到敦煌壁画中那些历经千年风沙却依然鲜亮的矿物颜料,真正的纯粹从来不是真空里的无菌状态,而是穿越污浊后的澄明。作者写白莲“恐惊俗子凡胎”时的慈悲笔触,恰似王阳明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顿悟——最高洁的品质往往以最温柔的方式呈现,就像白莲用暗香而非炫目的色彩来完成对世界的启蒙。在2025年这个滤镜泛滥的年代,这种“素以为绚”的生命哲学,或许正是治愈我们视觉疲劳的一剂良药。
二、文本结构与修辞艺术
贺文键在“初阳微启”至“溽暑弥清”的段落里,用光影的流动编织出白莲的生命节律。当“宿露未晞”遇见“素瓣轻启”,时间仿佛被拉成丝帛——晨光不是粗暴地撕开夜幕,而是像宣纸吸水般让白莲的轮廓自然洇出。这种“洇晕空明”的笔法让我想起宋代院体画的渲染技巧,但更妙的是他将嗅觉纳入时空叙事:“寒香暗度”四个字让晨曦有了温度差,香气沿着文本的褶皱流动,在读者颅内形成立体的感知场域。
“冰魂月魄”与“鲛宫泪魄”的意象群构成精妙的修辞矩阵。前者用固态的冰与虚化的月共振,后者借传说中的鲛人泣珠深化质感,两组比喻像棱镜的两面,将白莲的纯洁折射出不同光谱。当“摇碧玉之珮”的听觉与“披冰绡之衣”的视觉叠加时,通感修辞便超越了装饰功能,成为物我交融的密钥。最震撼的是“碎影参差”这个瞬间定格:作者不写完整倒影,偏捕捉水面晃动的残像,恰似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留白艺术,让读者用想象补全那悸动的美。
在炎夏段落里,修辞策略转向对抗性叙事。“立浊水而愈洁”的悖论式表达,像把王维“莲动下渔舟”的闲适拧成了宣言。浊水与明月、风尘与素心的二元对立,通过“自……自……”的排比句式获得张力,仿佛看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脊梁被物化为植物纤维。那些被拟人化的自然元素——“蜂蝶忘栖”“云霞自惭”,实则是将人间世的评判体系悄然移植到自然剧场,让白莲的孤高获得宇宙级的公证。
三、士人精神的当代映照
读到“五柳先生停杖溪头,濂溪君子倚栏深省”时,我忽然意识到白莲的根系早已穿透时空,扎进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谱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背影,与周敦颐《爱莲说》里“出淤泥而不染”的宣言,在这篇赋文中形成了跨越千年的遥相呼应。白莲“守心如玉”的品性,何尝不是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植物化身?当现代人在职场竞逐中疲惫不堪时,这种“不渝不迁”的定力,恰似一剂清醒剂——我们不必效仿古人采菊东篱,但至少可以在内心留一方“濯缨沧浪”的精神自留地。
贺文键笔下白莲“宁甘长伴寂寞”的选择,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刺目。当社交媒体将孤独污名化为失败,当算法不断刺激我们的表现欲,这株“独照清漪”的植物却示范了另一种存在方式。就像苏轼在黄州“拣尽寒枝不肯栖”,白莲的“不随流俗浮沉”并非孤傲,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忠诚。2025年的我们被困在“点赞焦虑”中,每时每刻都在表演“更好的自己”,却忘了濂溪先生当年观莲的启示:真正的尊严不在于被多少人看见,而在于能否在喧嚣中守住“冰弦余响”般的内心节奏。
文本中“似宣纸留白”的比喻令我震颤。白莲的“无言之芳”与文人画中的计白当黑何其相似,都在提醒我们精神世界的丰盈往往藏于克制。当代人习惯用996的忙碌填补空虚,用消费主义的符号装点门面,却丢失了“淡而愈远”的生命美学。儒家讲“慎独”,道家求“坐忘”,而白莲“处溽暑而弥清”的姿态,恰是这两种境界的天然融合。当我们在电梯里刷着碎片信息时,是否还记得“根下有泥非所染”的智慧?那些最珍贵的品质——专注力、判断力、感受力,正需要我们像白莲守护花瓣般,用沉默抵御信息的淤泥。
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俗子凡胎”的慈悲。白莲没有居高临下地批判浑浊,而是“垂素帷以醒世”,这种姿态暗含了传统士人“民胞物与”的情怀。在价值撕裂的当下,我们太容易陷入非黑白的论战,却忘了真正的精神高贵者永远带着温度。就像王阳明在龙场驿与苗民共处,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胸襟,白莲的“播暗香而抚膺”启示我们:坚守底线不必以冷漠为代价,纯净的心灵反而更能体察世间的苦痛与渴望。
当“众色喧阗”的网红景点挤满打卡人群,当“敷华逞艳”的成功学充斥视听,白莲的存在本身就成了沉默的质问。它提醒被KPI异化的职场人:生命可以像“太古之音”般纯粹,所谓“素王”不是权力的缺席,而是对更高秩序的臣服。在这个用滤镜美颜伪装完美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习白莲“无言之芳”的勇气——不必辩解,无需证明,只要如月光照水般自然呈现本真的自己,便是对浮躁世风最优雅的反抗。
四、终极追问与美学价值
当贺文键将白莲尊为“花界素王”时,他其实在挑战整个审美体系的权力结构。那些“宣纸留白”般的花瓣不是色彩的匮乏,而是以减法完成的终极丰盈——就像八大山人的鱼,白石老人的虾,最深邃的意境往往诞生于笔墨的节制处。白莲“无声清弦”的美学实践,让我想起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玄思:真正的永恒价值不需要喧嚣的证明,正如冰层下的流水自有其韵律,不为岸上观者的喝彩或唏嘘所动。
赋文最精妙处在于将“守白”转化为动态的抵抗。当“众色喧阗”的浮华在季节更替中速朽,白莲的素净却因“终古独照”获得神性维度。这种“似有还无”的存在方式,恰似中国山水画中的云雾——看似虚空,实则是连接天地的灵脉。2025年的我们沉迷于高饱和度的视觉轰炸时,贺文键笔下的“冰弦余响”不啻为一次美学启蒙:那些在短视频里被疯狂转发的“爆款”,或许正因过度表达而提前耗尽生命,而白莲“愈淡愈真”的留白哲学,反而为永恒预留了栖息之所。
“碎影参差”的意象泄露了作者的终极秘密:完美从不是白莲的追求。水面晃动的残瓣与其说是缺憾,不如说是对“圆满”执念的温柔解构。这种“残缺美学”与唐代诗人常建“曲径通幽处”异曲同工——真理永远以碎片形式显现,过分清晰的答案反而可疑。当现代人用算法追求“精准推送”时,白莲的“暗香抚膺”提醒我们:最高级的美往往存在于确定性边缘的朦胧地带,就像月光穿过云隙投在宣纸上的斑驳,看似无序,却藏着宇宙最精妙的密码。
合上这篇文章,白莲的形象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它提醒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是多么重要。感谢贺文键战友,他的文稿,字字玑珠.句句锦绣.篇篇神采.若评.无从置喙。但却能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像白莲一样,即使身处泥沼,也能活得清澈而明亮。
2025年8月3日凌时于山东兖州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陶成桥 ‖ 浅谈世界瑰宝武氏祠与多维文化元素的辩证共生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牧鑫 ‖ 大奸似忠郭松民:论当代文化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