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商海蠡测 ‖ 《论语》与《史记》

来源:本站    作者:商海蠡测    时间:2025-08-22      分享到:


《论语》据说是孔子的学生编制,其首篇《学而》与末篇《尧曰》的安排实在具有深意。

《学而》首句“学而时习之”,首先提出一个“学”字,此“学”是君子一生的事业,“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此“学”是君子一生努力奋斗的方向,是“为仁由己”的高度自觉。

《尧曰》首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则首先提出一个“命”字。此“命”由天不由人,靠努力靠奋斗一生也不一定达成目标,是“富贵在天”,是“无如命何”。

学者如果不知道“学”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格,人生目的的富贵穷通则是“命”,难免会“怨天尤人”,自然“无以为君子”。故知《论语》编者以此章殿后,归结到尧的高度,实在具有深意。

人虽然“无如命何”,却不能废止“弘道”,这就是孔子的真思想、真精神,这也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思想之所本。

司马迁在《史记》之《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说明了孔子能修道至至大,却不能不容于当世、不用于当世则是“无如命何”。

原文如下: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诏子路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止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也,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孔子曰:“赐,粮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通过上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问答,我们知道:故必人事已尽,方能显出“天”“命”来,此处正是司马迁所谓天人之“际”。即使明知“无如命何”,也要积极努力,尽我所有,以待天命。

太史公司马迁隐忍苟活,发愤著书,述往思来,欲传砥行立名者,以完成父亲的遗命与自己对历史文化所承担的使命,不正是孔子所谓修身和天命思想的最佳诠释吗?

司马迁以五百年后的孔子自居,以《史记》为当世的《春秋》自傲,不正是二者都具有“尽人事、知天命”的世界观和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吗?

周公、孔子、司马迁一脉相传影响中国士人两千年,成为中国挺立的脊梁。

202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