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寒香 ‖ 惠风拂我,永生铭记——读于洪文先生《寒梅傲雪花作骨,风霜过后久香来——许久香老师赞赋》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寒香    时间:2025-08-22      分享到:


当我在美篇里阅读到于洪文老师为我撰写的那篇赋文时,内心犹如汹涌的波涛,久久难以平息。激动之余,一丝忐忑悄然爬上心头,而感激之情,更是如潮水般在心底蔓延开来。在我自己的感觉中,本人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远不及赋文中所描绘的那般完美。

那一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不知该如何找到最为贴切的言辞,来倾诉我对于洪文先生这份知遇之恩的感激。那些平日里信手拈来的感恩之词,在此刻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难以表达我内心的澎湃。读完第一遍,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一种终于觅得知音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仿佛遇到了能识得千里马的伯乐。

此前,我也曾拜读过洪文先生过往的文章。他在文中对父母那深沉的思念与拳拳的孝心,令我不禁泪目,感同身受。最爱读他的《京兵赋》,最敬佩他画毛主席像。或许是命运的奇妙安排,我们因此结为忘年之交。他的父亲与我的父亲恰好是同龄人,倘若二老仍在人世,如今皆已年逾百岁。有时我会想,在那遥远的天堂,两位老人是否也成为挚友,正兴致勃勃地诉说着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于洪文先生,无疑是一位爱才惜才的大才子。尽管我与他的儿女年龄相仿,但我常自叹不如他们优秀。于洪文先生也继承着母亲的善良,父亲的慈祥,端详过二位老人的照片,他们眼里都闪着爱的光芒。我觉得他有时也把我当成他的儿女似的关怀着。每次组稿百花园文章,他总嘱咐我,别累着。

在我心中,于洪文先生的才华与艺术造诣,宛如一座高不可攀的丰碑。因为他收集整理了许多篇许多篇关于马的文章。每当我细细观察、欣赏他笔下那千万匹马时,仿佛自己的心思意念都被带入了马踏飞燕的艺术境界之中。我觉得自己就如同那只轻盈的小燕子,紧紧跟随在骏马身旁,与之一同飞驰,一同闯入那五彩斑斓的百花园。

在百花园群里,能与将军同行,我深感荣幸,也暗下决心要做一位出色的士兵,追随先生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

赋文中“然情之一字,最是难测”,一个“测”字,让我深刻领悟到“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而“然”字,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令我释怀,放下了从前那些纠结于内心的过往。

“祖上曾为书香门第,家风清正;父曾为四野骁将,并赴朝战,保家卫国。此女虽生于寒门,然家风熏陶,根骨自清,志气早立,集万千之宠爱,蕴冰雪之肝肠,诚乃寒梅初孕,待雪而彰也”这段文字,宛如先生亲眼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他对父亲“四野骁将赴朝战”的评价,恰如圆了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我继承着父辈保家卫国珍爱和平的精神,让父亲能够安心含笑九泉啦!

“其画虽未出道,但梅兰竹菊已展雅。梅者,傲雪而不折;兰者,幽谷自芬芳;竹者,劲节而不屈;菊者,霜冷而愈香。其所画者,非形也,乃神也;非色也,乃志也。”这段文字,无疑是对我的激励与精准解读。我尤其喜爱“展雅”二字,事实上,我也清楚自己刚刚展开的羽翼还不够丰满,略显稚嫩,距离真正达到“形、神、色、志”兼备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定会不负先生对我的殷切期望,继续努力前行。

我由衷地感恩、感谢于洪文先生,他为我五十载的人生,做出了如此深刻且精准的定论。嫁入济南,走进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百花园,我无怨无悔。

于洪文先生在济南文化界,始终倡导着“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理念,如同一股清风,吹拂着文化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出朗朗乾坤、清正之风。

画马翁先生,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艺术人生,不仅引领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潮流,更向着超越世界的目标奋勇迈进。他,就是独一无二、屹立在千佛山下的画马翁,用画笔描绘着艺术的辉煌,书写着文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