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 黄埔虎将方先觉在抗战中的表现与功勋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8-22      分享到: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长卷中,方先觉将军是一个充满争议而又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进行的衡阳保卫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创造了中国军队以寡敌众、坚守城池47天的军事奇迹。然而这段历史也因为最终投降的选择而被蒙上一层复杂色彩,使得对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方先觉将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不仅反映了个人军事才能与道德抉择,更折射出抗日战争的整体局势、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战争环境下人性与战略的多维博弈。

研究方先觉将军的抗战表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当代意义。从历史维度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实际作战情况。从军事维度看,衡阳保卫战中展现的防御工事设计、持久战策略和步兵战术应用,至今仍具有研究价值。从精神维度看,方先觉及其部下展现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和战场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将通过多角度考察,对方先觉将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与功勋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1, 方先觉早期军事生涯与抗战初期的表现

方先觉(1903-1983年),字子珊,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萧县)人。他早年就读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后入读南京第一工业学校,并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堪称那个时代难得的高学历知识精英。然而国难当头,方先觉毅然决定投笔从戎,转学军事,先后就读于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黄埔军校高教班第2期、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4期受训。这种工科与军事相结合的教育背景,为他日后在军事工程方面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方先觉的军事生涯起步于北伐战争,后参与中原大战等多场军事行动。1933年3月,日军侵犯热河时,方先觉在南天门中央阵地英勇作战,坚守不退,后身负重伤,被送往北平医院救治。全面抗战爆发后,方先觉率部在邳县以东、郯城西南地区阻击日军,后调到徐州以西掩护战区主力后撤,担负九江防务。在鸦雀山阻击战中,他接连三处负伤,再次被送往野战医院救治。武汉会战中,方先觉参加南浔路作战,又一次英勇负伤。1939年南昌战役中,方先觉战功卓著,后出击皖南青阳,血战七昼夜,予敌重创。

方先觉早期抗战经历主要战役:

1933年, 热河抗战任中级军官,英勇作战中负重伤。

1937年, 徐州会战任指挥官,阻击日军并成功掩护主力。

1938年,武汉会战中任指挥官,在南浔路作战中再次负伤。

1939年,南昌战役中任指挥官,主动出击,战功卓著。

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任师长,阻击敌军获嘉奖。

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方先觉率部于金井、福临铺阻击敌军,因功获嘉奖。1942年初,第三次长沙会战前,方先觉立遗嘱坚守长沙,遗嘱被《长沙日报》以头版大标题——"方师长誓死守土,予立遗嘱"为题刊登,极大地激励了守军官兵的士气。遗嘱内容如下:"蕴华吾妻:此次我军奉命固守长沙,任务重大,长沙的存亡,关系抗战全局的成败,我决心以身殉国,设若战死,你和五子的生活,政府自有照顾。务令五子皆能大学毕业,好好做人,继我遗志,报效党国,则我含笑九泉矣。希吾妻勿悲!夫子珊。"这种"誓死守土"的决心与公开表达,展现了方先觉作为军人的责任感与牺牲精神。

由于方先觉舍命坚守,长沙军民众志成城,最终促成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大捷。此战结束,方先觉升任第10军军长,授四等宝鼎勋章。1943年11月,常德会战中,方先觉率部苦战,做出了重大贡献,蒋介石特送方先觉一匾,题词"忠义表天地"。这年12月10日,方先觉晋任为陆军少将。这些经历表明,在衡阳保卫战前,方先觉已经是一位战功卓著、深受士兵爱戴和上级赏识的抗日将领。

2, 衡阳保卫战的战略背景与战前准备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为了扭转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颓势,提出了"打通大陆作战"的设想,命名为"一号作战"。其主要目的是先攻占平汉铁路之南段,进而打通湘桂及粤汉铁路两线,摧毁中美空军基地,防止美国B29重型远程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空袭。日军称这次作战"确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一连串的大军作战"。

"一号作战"发动后,短短数月,河南、湖北、湖南长沙相继沦陷。衡阳作为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战略要地,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公路,战略价值远重于长沙。蒋介石给方先觉的命令是坚守10到15天,而重庆军委会甚至认为第10军只能守3天。但战役的进程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方先觉和他的第10军在衡阳和10万日寇血战了整整47个昼夜,并毙敌4万余人,创造了抗战以来敌我损失比最为悬殊的一战。

方先觉的第10军虽然号称一个军,但全部兵力加起来只有17000多人,仅靠这点兵力要想固守衡阳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方先觉在防御阵地的构建上下足了工夫。他将所有面向日军进攻方向的丘陵都削成了90°直角的绝壁,使日军无法攀登,同时还在绝壁顶上修筑了手榴弹投掷壕和坚固的碉堡。为了完成这项工程,共动用了23000多名民工。

绝壁削成之后,方先觉又在绝壁前方修建了外壕。外壕的最前方是以粗大原木构成的栅栏,栅栏之后是铁丝网和雷区,外壕的沟底则布满了倒刺。外壕、绝壁和绝壁上的工事构成了完整的"方先觉壕"。这种防御工事深15米,宽15米,在一半的地方铺上铁丝网,凡属正面对敌的高地都削成不能攀登的断壁绝崖,绝壁上方设手榴弹投掷壕,两侧高地之间马鞍部前面,构成密集交叉火力网,火网之前布置坚固复杂的障碍物。这种创新性的防御工事设计,成为后来军事研究的经典案例。

方先觉对衡阳保卫战进行了周密部署,对所属四个师做出了具体安排,并特邀衡阳新闻界巡视全城,表示死守衡阳城的决心。这种公开表态既显示了决心,也切断了退路,表明了自己与城池共存亡的意志。值得注意的是,方先觉不仅注重军事准备,还重视舆论宣传和心理建设,这种综合备战思维在当时国民党将领中是不多见的。

3, 衡阳保卫战的作战过程与战术特点

衡阳保卫战于1944年6月23日打响,日军以炮兵、坦克为先导,快速推进,以急袭和强袭手段,猛攻衡阳。方先觉指挥第10军英勇搏战,有效地压制住了日军的攻势。在日军第一次总攻中,瓦子坪阵地被敌突破,守卫该阵地的第三师第七团第三营李桂禄营长被处正法,当场执行。官兵闻之肃然,此后无一敢退缩者。这种严明的战场纪律体现了方先治军的严厉一面,也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日军连攻数日不下,恼羞成怒,从28日开始,在进攻时大量施放毒气。守卫五桂岭阵地之第七连,除不在阵地的特务长、炊事员4人外,全连80余人中毒身亡。战斗打得昏天黑地,激烈异常,日军两个师团从两个方向同时发动强攻,另外动用一个炮兵联队共60余门野战炮协同40架轰炸机对衡阳城内外阵地开始进行饱和轰炸。但第10军官兵就是死守不退,死了一批又顶上一批,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日军68师团师团长佐久间为人中将在望远镜中越看越窝火,招呼师团参谋长原田真三郎大佐及另外几作战参谋直接上一线督战。他们不上前督战还好,这一上前,就此枉送了卿卿小命。在中国军队的猛烈还击中,佐久间为人中将和原田真三郎大佐被击中,侦察的68师团司令部参谋人员和57旅团各部队长非死即伤,日军的指挥系统一度陷入瘫痪。这一意外战果,体现了方先觉部队的精准打击能力和战场主动性。

第10军官兵英勇奋战,多名军官荣获忠勇勋章,方先觉也因指挥有方,于8月3日荣获三等云麾勋章一枚。然而,在衡阳守军奋勇作战的时候,外围友军的进展极其缓慢。而且,随着日军控制区域的加强和重火力的压制,衡阳守军的补给线被切断了,空军的空投物资又大部落入日军阵地,使得衡阳城内日趋陷入困境。

《衡阳血战四十七天》记载:"第10军奉命防守衡阳时,只准备半个月粮弹。从8月23日开始到7月10日,战斗相继持续半月以上,步枪子弹已经消耗60%,手榴弹消耗三分之二,迫击炮弹消耗了80%,山野炮弹消耗90%。"这时候,士兵只能吃烧焦的米煮成的糊饭,佐以盐水。阵地附近池塘的鱼虾浮萍均被采食一空。受伤士兵无药品疗治,只能用盐水洗伤口,用废纸破布包扎,伤口多化脓,溃烂生蛆,重伤者无法救治待死。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部队仍然坚持作战,体现了方先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部队的高昂士气。

衡阳保卫战三个阶段特点:

第一次总攻时间为6月28日,日军利用炮兵、坦克为先导展开,国军利用方先觉壕防御,毙敌2000多人。

第二次总攻为7月11日。敌方使用轰炸、毒气弹等,国军则节节抗击,日军伤亡重大。

第三次总攻在7月30日。日军使用空中轰炸+三面攻击,国军采用巷战、全员参战,后来城破,但造成日军重大伤亡!

在7月27日和8月2日两天中,空军曾两次空投蒋介石手令,对第10军许下援军必达的诺言。而到了8月4日,始终未见援军的一兵一卒,而此时距军委会下达坚守两周的命令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不过,对日军而言,衡阳久攻不下,日本天皇和日军大本营彻底被惊动了。在日本中国派遣军严厉斥责下,8月3日,日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猛攻。

再坚守了两日,第10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难以再战。蔡汝霖著《四十七天衡阳保卫战》记载:方先觉于8月5日下午3点召开了有四个师长、军参谋长、战区督战官等人参加的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会上,第3师师长周庆祥主张突围,认为现在还来得及,再过几天就不行了。方先觉认为没有突围命令,跑了不好办。他对几位师长说:"突围力量是有,可以突出去。但是我们走了,剩下这样多伤兵怎么办?敌人见了伤兵就杀,你们忍心丢下伤兵让敌人去杀,以后活着那个再愿意做你们的部下?"

经过一番议论后,参加会议的人都哭了起来,都感到死到临头了。方先觉说:"决不突围,一定死守,你们每个师长只准留卫士4人,其余一概上前方作战,如查出多留一人,按公说就算违抗命令,按私说你们对不起朋友,剩一兵一弹,也不准再说突围的话。我方先觉决不私自逃走。必要时,大家都到军部来,我们死在一处,如要自杀,我先动手。"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方先觉作为指挥官的责任感和对士兵的关爱,也反映出了当时战场局势的严峻性。

8月6日,第10军军部与下属各部的通讯联络电话线都被日军飞机、重炮炸断,已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各部处于各自为战状态,且阵地多处被毁,衡阳城破在即。7日,日军从衡阳城北门突入。方先觉自知大势已去,与各师长联名,向统帅部发出"最后一电":"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电毕,方先觉拔枪自戕,一旁的副官王泽洪早有预料,飞身上前架起其手臂,子弹从屋顶呼啸而出。随即,第三师师长周庆祥进来报告说:"军长,我已以你名义下令挂白旗了"。方先觉怔了怔,最后叹了口气,说:"那也只有这样了"。方先觉让参谋长起草了停战条件:1、保证官兵生命安全;2、收容治疗伤兵,郑重埋葬阵亡官兵;3、第10军保留建制,不出衡阳,就地驻防。日方向第10军的顽强战斗意志表示敬意,完全同意所有的条件。

4, “投降事件”的详细考察与多维解读

方先觉的投降决定是其军事生涯中最具争议性的行为,也是评价其功过时必须直面的主要问题。这一决定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作出的复杂抉择,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解和评价。

从军事角度看,当时衡阳守军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第10军参战官兵1.7万人,伤亡损失超过90%,真正阵亡的不超过7600余人。守军仅存1200余战斗兵员,伤兵逾8000人,弹尽粮绝且援军未至。日军投入约10万人,方先觉指挥第10军,在粮草武器短缺、援军出工不出力等重重困难下坚持防守47日。整个衡阳保卫战,日军伤亡约6万余人,堪称世界战争史上一大奇迹。但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继续抵抗只能导致全军覆没和对伤兵的屠杀。

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方先觉的投降决定主要是为了保全伤兵和剩余官兵的生命。他曾经表示:"我突围,8000伤兵、民工就会遭到日军的屠杀,所以我率部与日军停火"。方先觉以有条件投降来换取日军对守军官兵的人道待遇。虽然最后遭到了日军的拒绝,但方先觉率部投降后,第10军被俘官兵没有遭到大规模的屠杀。这种以个人名节换取士兵生命的抉择,体现了方先觉作为指挥官的责任感。

从军事伦理角度,方先觉的行为与传统"杀身成仁"的军人价值观存在冲突。中共方面曾指出,方先觉此举"不顾民族大义,丧失军人气节"。方先觉之举与张自忠等殉国将领形成鲜明对比,后来方先觉本人亦忏悔说:"我既未成功,又未成仁!"这种自我评价反映了方先觉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从当时舆论反应看,方先觉回到重庆后,受到了出乎意料的礼遇。重庆当局大颂其坚守已远超军事任务,功莫大焉;《大公报》赞其"抗战精神归来",《救国日报》称其"无愧于国家",《扫荡报》称他"英雄回归",蒋介石更是赞他"忠义表天地",亲自接见,赐宴。这种反应表明,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方先觉的表现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从国际法角度看,方先觉提出的是有条件投降,即"投降协定",这与无条件投降有所不同。方先觉让参谋长起草的投降条件包括:1、保证官兵生命安全;2、收容治疗伤兵,郑重埋葬阵亡官兵;3、第10军保留建制,不出衡阳,就地驻防。日方向第10军的顽强战斗意志表示敬意,完全同意所有的条件。这种有条件投降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军人的尊严和部队的完整性。

方先觉后来从日军控制下逃脱,返回重庆。他回来后,中国人民欢呼:"中国抗日的灵魂回来的"。回来后的方先觉受到蒋介石格外器重,对他的部队装备全美式武器,堪称嫡系中的嫡系。这种待遇表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方先觉的行为得到了理解和认可。

5, 历史评价与功勋定位

对方先觉将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与功勋的评价,应该采取历史主义的立场,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的考量。

从军事贡献看,方先觉领导的衡阳保卫战取得了显著战果。此役,日军投入约10万人,方先觉指挥第10军,在粮草武器短缺、援军出工不出力等重重困难下坚持防守47日。整个衡阳保卫战,第10军参战官兵1.7万人,虽然伤亡损失超过90%,但真正阵亡的不超过7600余人,日军伤亡约6万余人,堪称世界战争史上一大奇迹。日军称"此种伟大防御工事,实为战争中所初见,亦堪称中国军队智慧与努力之结晶"。日本战史记,方先觉为"骁勇善战之虎将",第10军"寸土必争,其孤城奋战之精神,实令人敬仰"。又说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不但严重地妨碍了'打通大陆'的日程",并且遭受了重大伤亡,是"苦难的战役"。

从战术创新角度,方先觉设计的"方先觉壕"是一种军事工程上的创新。这种防御工事深15米,宽15米,在一半的地方铺上铁丝网,凡属正面对敌的高地都削成不能攀登的断壁绝崖,绝壁上方设手榴弹投掷壕,两侧高地之间马鞍部前面,构成密集交叉火力网,火网之前布置坚固复杂的障碍物。这种防御工事在实战中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使日军堆尸如山,谈起色变。中国战法进入军史并成为西点教材的不多,其中就有"方先觉壕"。刘伯承曾称赞:"方先觉,此人狡如兔、猛如虎,乃国军之悍将也"。

从精神激励角度,衡阳保卫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此役粉碎了日军"三日陷城"计划,迟滞其"一号作战"战略。毛主席都评价说:"守军英勇,衡阳人民牺牲重大"。衡阳保卫战也被西方一些史学家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在漫长的八年抗战中,若论最具血性、最为激烈、最振士气、最辉煌的战役,莫过于衡阳保卫战。该战,中国以1.7万兵力抗击日军11万余兵力长达47天,创造出了中国抗战史上最成功的战役和中国抗战史上以寡敌众的最典型战例,成为了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我军的战例。

从领导能力角度,方先觉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人格魅力。他爱兵如子,曾因常德保卫战中与战区司令薛岳产生矛盾,被薛岳撤职,第十军将官联名电请国民政府保留原职。由此可以他在第十军中的威望,这源于他的爱兵如子的作风,他曾多次自己掏钱给士兵购置新军服,下令士兵吃饭时见到上官不必行军礼等等。方先觉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政委",特别擅长激发官兵的斗志。衡阳保卫战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方先觉用"大丈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激发第十军全体官兵斗志。

从历史地位看,方先觉是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1983年,方先觉病逝于台湾,当年攻城的日本11军退役军人三次组团去台湾祭拜方先觉,称:"衡阳之役,贵军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地坚守47天之久,实为八十年来战争史上所罕见,我们认为,世界战争史上没有谁可以与当时的方先觉壕可以比美的"。这种来自对手的敬意,是对方先觉军事才能的最高认可。

我们应该对方先觉的功过给予全面评价。一方面,他在衡阳保卫战中表现出色,创造了军事奇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士气;另一方面,他的投降行为确实存在争议,与传统军人价值观存在冲突。但总体而言,功大于过,应该肯定其抗日贡献,同时理解其在极端情况下做出的艰难抉择。

方先觉的晚年生活有些惨淡。因后来国民党派系斗争因衡阳保卫战投降日本而被抨击。当别人问起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没有在衡阳战死。可见方将军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对衡阳保卫战那些惨烈场面,牺牲的士兵依然久久不能释怀。也或许晚年受舆论抨击,台湾民众对他态度让这位抗日民族英雄心寒。这种晚景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如果我们采用比较视角,将方先觉的情况与二战其他国家的类似案例对比,可以得到更有深度的认识。1945年9月2日,在日本向盟军总投降仪式上,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将具有纪念意义的签字笔其中两支送给了站在身后的美国中将温莱特和英军司令珀西瓦尔,他俩都曾被日军俘虏,关押在沈阳集中营3年之久。麦克阿瑟邀请两人一同参加受降仪式,就是想让两人享受胜利的喜悦,告诉世人,他们同样是英雄。相比方先觉,直到现在国人还在争论他是英雄还是懦夫。这种对比揭示了不同文化对战争行为评价的差异。

6, 结论

方先觉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功勋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历史话题,需要我们从军事、伦理、人道主义和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方先觉将军是一位抗日爱国将领,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领导的衡阳保卫战创造了以寡敌众、坚守47天的军事奇迹,毙伤日军约6万人,粉碎了日军"三日陷城"的计划,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这场战役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为辉煌的战例之一。

其次,方先觉将军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创新精神。他设计的"方先觉壕"是一种军事工程上的创新,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他的领导能力、战术指挥和士气激励方法,都是国民党将领中的佼佼者。这些军事贡献和历史功勋应该得到充分认可和尊重。

第三,方先觉的投降决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艰难抉择,需要从人道主义和军事现实角度进行理解。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伤兵满营的情况下,他选择以个人名节换取士兵生命,这种抉择体现了作为指挥官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关怀。虽然有违传统军人"杀身成仁"的价值观,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接受。

第四,对方先觉将军的评价应该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避免简单化的道德评判。战争环境下的决策往往面临多重道德困境和现实约束,需要我们从历史语境中理解其复杂性和艰难性。方先觉的功大于过,抗日贡献是主要的,最后投降行为是次要的,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历史地位。

最后,方先觉将军的经历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整体局势和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环境。衡阳保卫战一方面展现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能力和牺牲精神,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国民党指挥体系的问题和政治生态的缺陷。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方先觉的军事生涯和个人命运,成为理解抗日战争历史复杂性的重要窗口。

方先觉将军于1983年在台湾逝世,但他的抗战功勋和历史地位应该得到公正评价和纪念。他的军事才能、爱国精神和人道关怀,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全面、客观、历史的态度,评价方先觉将军等抗日将领的功过得失,传承抗战历史,弘扬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汲取历史智慧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