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王相雷 ‖ 审美塌方便是文明崩塌

来源:本站    作者:王相雷    时间:2025-08-28      分享到: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高喊“文化自信”,转身却将承载千年文脉的祖宅改造成流水线式的奶茶铺;当故宫的朱红宫墙、鎏金彩绘沦为博主摆拍的背景板,无人再驻足凝视那些彩绘里藏着的历史密码——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真相:一个民族的审美力正在系统性坍塌,而这坍塌的每一寸,都是文明根基的剥落。

曾有人说,审美是文明的滤镜,它筛选出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内核,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文化传承的自然逻辑。可当审美力消失,这层滤镜便碎成了齑粉,剩下的只有“去其精华,留其糟粕”的荒诞。看看一些国家的老巷子,每一块石板路都浸着百年时光,被无数行人的鞋底打磨出温润的光泽,走在上面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呼吸;巴黎塞纳河畔,连书摊棚子的颜色都被写进法律保护,不是矫情,而是为了守住一个世纪的浪漫,不让商业浪潮轻易冲垮文明的肌理。再看我们,古城墙被拆建成商业步行街,老院落被改造成网红打卡点,那些刻着岁月痕迹的砖雕、木雕,要么被随意丢弃,要么被涂上艳俗的油漆——我们总说要“留住乡愁”,可连美的感知力都没了,又拿什么留住乡愁?

更可怕的是,这种审美坍塌不是源于粗暴的焚烧与破坏,而是来自持续不断的麻木与遗忘。短视频里“震撼高燃”的画面充斥着感官刺激,算法根据点击量推送着千篇一律的“网红脸”“网红景点”,我们渐渐习惯了用“流量多少”衡量美丑,用“KPI高低”定义设计。当城市的每一寸空间都交给商业逻辑,当公园的长椅只考虑成本不考虑美感,当街道的路灯只为照明不为风景——我们其实是在主动放弃一个民族对美的表达权。要知道,审美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一个民族“有姿态活着、有灵魂活着”的底线。安藤忠雄用光与混凝土构建静谧空间,是用审美对抗浮躁;魏玛设计学院用构成之美重建战后秩序,是用审美缝合文明的伤口;北欧国家把美学渗透进每一盏路灯、每一把椅子,是用审美守护生活的尊严。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用审美力构筑文明的精神边界,不让世俗的粗鄙吞噬灵魂的精致。

可我们呢?我们的孩子在“正确答案”里长大,试卷上能精准背出“曲水流觞”的出处,却在月色下读不懂《兰亭集序》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境;他们能熟练用AI生成100种山水,却画不出内心掠过的一缕风、一片云。芬兰的孩子在森林与湖泊中感受自然之美,学会的不是“画得像不像”,而是 “能不能与美共鸣”;日本的学生在茶道与花道中体悟节制之美,学会的不是“做得对不对”,而是“能不能让行为有美感”。而我们的教育,把审美变成了“美术课的画画”“音乐课的唱歌”,却忘了教孩子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当一个孩子从小就不知道“明月松间照”有多美,“清泉石上流”有多妙,长大后又怎能指望他守护文明的美感?

有人问,审美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审美是人类最原始、最深层的判断力,它不只关乎风格,更关乎价值判断。一个懂得审美的人,会知道祖宅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租多少钱,而在于它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民族的文脉;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会知道塞纳河畔的书摊不是“低效的商业体”,而是城市的文化符号。相反,一个失去审美的民族,看不见山水里的诗意,只看得见流量里的利益;听不懂诗词里的深情,只听得见口号里的空洞。最终,城市会长得像满是广告的 “牛皮癣”,语言会变得像直播间里的“低俗话术”,孩子的审美标准会被AI推荐算法牢牢捆绑——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中国传统美学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是骨头里的香,是文明在山水与留白中沉淀出的体温。它藏在《富春山居图》的水墨里,藏在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里,藏在青花瓷的冰裂纹里,藏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那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文明延续的根脉。

如今,我们总说“文化要走出去”,可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再懂得文化的美,连我们自己都对传统美学麻木遗忘,又凭什么让世界相信我们的文化是值得倾听的?审美塌方之日,便是文明崩塌之时。若想守住文明的根脉,便要先唤醒民族的审美力——从守护一块老石板开始,从读懂一幅古画开始,从教会孩子感受一缕风开始,让美重新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成为我们文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