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琳 | 大湖冬韵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董琳 | 大湖冬韵

来源:本站    作者:董琳    时间:2024-01-04      分享到:


冬至过后,天气忽然晴朗起来,太阳柔媚的光线温暖地照射在这片土地上,这座城市忽然从冰冷中苏醒过来,萧瑟中透出一丝丝明艳和繁华的景象。

时至周日,忽然想起心心念念的北湖了,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不知是一番怎么样的景象?开车十分钟到了北湖景区,我从偏门进入,一条宽敞而平整的柏油路像一条银色弧线弯弯曲曲的通向湖区,两旁的法桐树擎着光凸凸的枝干刺向天空,金黄色的落叶铺满路面,踏上去簌簌作响。路的右侧是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小路的两旁是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池塘,池塘的水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冰冻的水面仿佛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冰面上有几个孩子在嬉戏。池塘里一支支枯荷在静止的冰面上默然竖立,叶子已经枯萎,犹如一幅幅被镂空的雕像,参差交错,满身的皱纹,孤瘦的影子,卷缩在冷冷的冰面上,面对满湖残枝败叶的凋零,感受一池衰荷余韵的凄美,心头悠然而生一种怜悯和感动。宋代诗人陈昂诗云:“万木方零落,荷叶先自伤。”。秋尽冬来,池塘荷花已凋谢,只剩下满池枯残的荷茎,顽强地展示着生命里最后的辉煌。枯荷虽然衰飒而苍凉,但多少年来它在文人的笔下却是一种精神象征。宋代诗人韦骧在《枯荷》中写道:

 

“绿萍漂合旧根斜,独恨来迟过了花;

不见离披照秋水,尽依名阁作馀霞。

宋代诗人许棐则在咏《枯荷》中描写了经受凄风苦雨的枯荷孤独的壮美:

“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天可盖眼鸥;

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

从夏日的风华绝代到如今的遗世独立,枯荷以一身傲骨、中通且直、不枝不蔓的神韵和品质,给世人留下了“不畏凌风折败黄,自有松筠傲雪霜”的浩然正气。

池塘的周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和大片的蒿草,这些植物将这片片池塘重重包围;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忽然会看到一些不知名的树上接着翠绿色的芽孢,如同含苞欲放的花朵闪着莹莹的光,依稀让人看见了春的气息。站在池塘边移目远望,是成片的枯萎的芦苇泛着金光,犹如美人头上飘起的长发,远处城市的高楼大厦耸立在苍穹下犹如一幅巨大的水彩画。

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小北湖了,这纵横交错的池塘如同大湖的孩子,相拥而栖,又各自独立。湖面宽阔,远处,几只水鸭在水面上游弋,几声水鸟的叫声划破这片寂静。冬日的大湖多了一份静谧和安详,在这里听不到任何的声响,没了游人的喧嚣,只剩下蓝色的天空与淡蓝色的湖面相互映衬。极目远眺,远处的小岛在湖心处若隐若现。高大的文成公主像在对面的湖心岛上泛着金色的光芒默默俯视着这片水域。

据史学家考证,文成公主曾出生在这里,一千多年前,她做为和平的使者,远嫁西藏,为那里的人们带去种子、工匠、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多少年来,她用自己的善良、爱心和坚守,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和平和兴旺,她的牺牲精神、她的善良和美丽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骄傲和永久记忆。

路上游人稀少,偶尔三两行人穿着厚厚的棉衣在湖边徜徉,忽然想到明年夏季的情景,想必这里又该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了!这样走着,不觉已近中午,几只白鹭划过天际,盘旋着飞向远处。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冬天的诗句,在这片沉寂和庄严中,正孕育着一场美丽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