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恢 | 书中自有知音人(外一篇)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於恢 | 书中自有知音人(外一篇)

来源:本站    作者:於恢    时间:2024-05-27      分享到:


书中自有知音人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孔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在世上,总会被人有意或无意地误解,这些事情见识得多了也就习惯了,习惯于被人误解应该是一种境界。

据说一名女子未婚生子,为了摆脱别人的指责,于是向别人说自己是被一个高僧引诱。这名高僧竟然也不辩解,默默地替女子抚养婴儿。后来女子良心发现,承认当年是自己污蔑高僧。

当人们向高僧表示歉意时,高僧依然神色不动,将养大的婴儿交还给了女子。这样的不为名誉所动的境界,常人真的很难达到。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宋代的宰相在这一方面绝对称得上是一流。所谓宰相之器,即是说遇到诽谤也不与人进行无谓的争论,而是选择适当的沉默,因为真相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

如果在朝堂上与同僚争吵,则会被人批评是“失大臣之体”。在一些人看来,选择适当的沉默不是在放任诽谤污蔑的风气吗?实际上正是适当的沉默,才避免了节外生枝,这在有些情况下是非常适宜的。岳飞在被污蔑后,只在供状上写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是愤怒的呐喊,虽然岳飞不幸被奸臣陷害,但不久即被平反,千百年来受到了所有仁人志士的同情。

明朝于谦组织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使大明王朝转危为安。但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却因为政治风波而被人诬陷。当朝中的奸贼污蔑于谦时,与于谦一同被诬陷的王文激烈地和奸贼争辩,只有于谦从容一笑,说道:“辩有何益?”于是选择了舍生赴义。

当然人民不会忘记于谦的功劳,在明宪宗即位之后即被平反,而诏书当中的“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权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在当时尤为天下传诵。读历史而知兴衰,鉴往事而知来者。于落魄之际攻读历史,最是励志之举,反观那些整日沉迷网络社交之流,真不啻天渊之别。古今之能成大事者,必与诗书结为生死之交,书中自有我之知己,何需俗人来纷扰?

 

孔子的叮咛

 

一个没有知识的男人,如果吃得饱,穿得暖,那他就只会想一件事,那就是想女人。

自从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后,俗人可算是把圣贤的话给牢牢记住了。那什么是“有后”?生一个儿子就算是“孝”了吗?难道儒家思想整天研究的就是这种事情?孔子从来都没有跟学生说过,你要找一个女人去生孩子。只会这样想的人是阿Q。孔子会说,你如果吃不饱,穿不暖,你要学习多种技艺,这样才能有饭吃。等到你吃得饱,穿得暖的时候,你要想着你的乡党中还有没有人吃不饱,穿不暖。如果有,那就去帮助他们。

等到你周围的人都吃得饱,穿得暖的时候,那你就应该想一想,天下还有没有饥寒交迫的人。如果有,那就想办法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以天下为己任”,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很快乐。当年我熟读《论语》《家语》,每日里只知圣贤之训,那时我真的很快乐。到现在我也觉得很快乐,因为我没有那些世俗的思想。孔子当然也喜欢异性,但孔子只喜欢“淑女”。

《关雎》中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早年最喜欢《诗经》,晚年才开始喜欢《周易》。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尤其是《关雎》,孔子评价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弟求达,鞠躬尽瘁;君子好美,求之以礼。儒家思想就是国人行为的准则,而且是踏踏实实能够去实践的准则。这不同于宗教的虚幻,我愿“攻乎异端,斯害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