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孙明秋 ‖ 怀念中的感恩

来源:本站    作者:孙明秋    时间:2024-06-05      分享到:


2022年夏天,我去峄山管区纪西村诊医,想到我伯父工作过的地方——纪王管区医联诊所。心怀崇敬心情,到了伯父工作的故址。一棵高大古柏,屹立诊所前;石香炉尚在,藏在青草丛中。思绪随着夏风纷飞,浑身温暖,热血沸腾。

伯父业琛先生在时常吟诵: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逃避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恍惚中,伯父迈着矫健从容的步伐,在向我走来,亲切地跟我打招呼。

去世26年的伯父业琛先生,依然在峄山老百姓心中有极高威信。时常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找我诊病之余,夸赞他老人家,平易近人,古道心肠;医术高明,疗效显著。我则感念伯父不弃,我从小跟随左右,侍诊抄方。

伯父的谆谆教诲,时刻萦绕,他是我人生的指明灯。1986年夏天,我又到伯父家玩。伯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明秋啊,想不想学习中医”。我下意识地答应,也许就是宿命的选择。伯父高兴地又说:“那好,我教你!”伯父接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医者乃仁心仁术。做一个好大夫,首先要有一颗仁爱的心,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他走到书架,拿给我两本书,说:“看,这是《汤头歌》,这是《药性赋》,你首先要将这两本书背会,这是基础。”他又接着又说:“我教你学医,不仅仅是混口饭吃,更重要的是要造福一方百姓”。二十多年后,那天下午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伯父曾说:“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望闻问切。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从那天开始,每有新病人,伯父先让我号脉;问我是何脉象,主何病。起初,我指下难明,总是候不出,感觉不出是何脉。伯父没批评我,我心里有些过意不去,甚至有了不想继续学习下去的念头。伯父忙完,耐心规劝:“今天回家,给家里人说句,今晚不回去了。到我家里来,我手把手教你号脉,并把《脉经》带来”。

到伯父家,他详细讲演了28种脉象的特点及注意事项,每种脉象应指的感觉。他还让我给他家里的五口人号脉练手。就这样,边学边记,不知不觉,天已放明,东方一轮红日,光芒洒遍大地。经过连续几夜的学习,我终于学到其中的奥妙。正因为几夜地刻苦学习,奠定了我今后深厚的号脉功底;正因为伯父亲自教导,才使我今后的学医道路变得如此坦平。

伯父的传承医术,仁德济世的慈心大爱,令我敬佩、执爱与感恩。

伯父出生于峄山西头留驾庄村。家里兄妹五人,条件艰苦,仅靠祖父开的祥云集馒头坊维持生活。伯父年纪虽小,可出脱得英俊潇洒,身体富态。

1957年两下店高小毕业,伯父就在峄山道士的住所白云宫,教本村孩童读书识字。1958年,伯父跟鲁南三显之一的同济堂杨知显老先生学习中医。杨老先生年事已高,性格严厉。伯父时有背不上来中医古籍的语句,杨老先生就大声喝斥,用戒尺狠打伯父手心。伯父哭着回家,祖母看着肿的像馒头一样的小手,心疼的对祖父吉云公说:“别去学了,太苦了,孩子受不了。”祖父说:“你懂的什么?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吃苦哪有甜,有力吃力,没力就得吃智。没有一技之长,将来怎么成家糊口!”说着,拿下大门的插板,吓唬着:“不去,我就打你。”吓得伯父立马边哭边跑,奶奶颠着颤巍巍的小脚,拉着伯父的手送到邾国西城门口,伯父听话地又回到老师身旁继续刻苦学医。反复三次,终于入门,没有逃学。苦心人天不负,最后学有所成。

医者仁心,慈人度世。杨老先生去世后,伯父继续在纪西开诊所。酷暑严寒,白天夜晚,伯父随请随到。贫困的病人,就免去药费。当时就有几千块钱的药费没有要上来。“穷人看病,富人掏钱”医美,在伯父身上得到体现。

1960年,伯父回留驾庄村,开福乐堂药铺。白天门诊,晚上继续学习,当时点着煤油灯,在微弱的灯光下,刻苦系统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古代名医医案等中医典籍,留存的书上都有伯父标注的拼音解释。可见当时下了多大功夫!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埋头苦读,祖母夜里催促多次,他也不肯休息。久回折臂,千场纵博,终于成为一名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夫。

1968年至1972年,伯父先后在纪王管区和店子管区从事赤脚医生工作,在峄东村庄的每个大街小巷,都有他老人家忙碌的身影,至今的老年人,茶前饭后的空闲时间,都在谈说他治病救人的故事。

1973年6月,由于成绩突出,伯父调入峄山公社医院,从事收款工作。由于杨知孝老先生年纪渐高,在村里行医口碑好,看病效果好,都凑着赶两店集的机会,来医院找伯父看病。徐院长便调伯父到中医科,从事中医门诊工作。当时,峄山人民很信中医,门诊量很高,中午吃饭时间都推迟、缩短。

1992年2月,伯父调入邹县急救中心中医科,任中医科主任,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伯父常告戒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进入到县里,功崇惟志,业精于勤,伯父的门诊量达到了最高,整个院子排满了农村进城看中医的脚蹬的三轮车。

1995年5月4日,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日韩活血化瘀研讨会,当场交流《膈下逐瘀汤治十二指肠积滞证》,获得中外专家一致好评。1995年5月28日,上海中医药文献登载《结肠易激综合征治验》。

1997年8月,不幸病逝于泉城济南。

伯父是继峄山杨知显、杨知孝、陈书榜、吕凤杰等知名老中医以后,在峄山从事中医工作,很有代表性的传统老中医,学验倶丰。我要学习伯父敬业怀仁,乐善好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他老人家是方向,是力量,是形象,更是榜样!要继承遗愿,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诚恳待人,精勤临床,服务一方。

灵丹济世情系杏林花不败,

仁者驭鹤魂归霄汉月长明。

伯父走了26年了,就像刚刚诊罢一次脉,讲完一堂课,写成一篇医案……他老人家在一本本藏书里,向我授课;在一张张处方上教我诊治;在一篇篇论文里给我智慧……亲爱的伯父,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用中医,信中医,传中医。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最后,用菏泽诗人雷泽风一首《七律•纪念孙业琛医师(平水韵)》祭于先生灵前,以寄哀思:

秋满峄山月满楼,岐黄情寄念悠悠。

古柏无语嘉风树,德术有仁典范留。

继往开来知药性,精深博大识脉候。

聪明理达诚堪任,仁爱淳良信可讴。


作者简介:孙明秋,字月楼,笔名峄山中医。峄山镇卫生院中医大夫,济宁市脉经委员会委员,济宁市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宁市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邹城老年书法协会会员,淮北市颛孙子张研究会会员。邹城市第二届中医药先进工作者。门诊之于,喜欢写作,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