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尚振江 ‖ 峄山游记

来源:本站    作者:尚振江    时间:2024-06-13      分享到: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龙”,早就听人们说过,在“亚圣”孟子的故乡,离山东邹城市东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很普通的山,山虽然不高,但却很有名气,而且山上的风景也非常地秀丽,这就是被孔圣人曾赞叹过的“登东山而小鲁”和“天下第一山”美誉之称的邹城峄山。

这座山,当年不仅孔圣人和孟子等众位圣贤曾多次登山涉足过,而且秦始皇等历代帝王、达官贤人,文人墨客也曾登临拜谒过,为此在山上还留下了大量的稀世墨宝遗迹。这里还有被当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向外国友人美赞和向外国朋友推荐过的“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亚”千古爱情绝唱“化蝶”神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经拜师读书学习过的地方,所以邹城的峄山这个地方,是一座透着智慧灵气和风景非常秀丽的名山。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里,我抱着对峄山的向往和一探胜景的心情,来到了峄山。

我记得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天空明的早,我五点来钟醒来,东方的天空已出现了鱼肚白色,我便匆匆的起床,而后经简单涮洗一番之后,便兴冲冲地拎起旅行包,朝鱼台汽车总站赶去,坐上了头班去济宁的城际公交车,然后又在济宁汽车南站换乘济宁—邹城的603车次城际公交,过接庄走太平,很快便到邹城南外环的新汽车站下了车。由于初来乍到,对地方不熟悉,只好自掏腰包25元,(当时乘出租车价钱还是比较高的),搭乘私人出租公交车,又驱行了十多分钟路程之后,便来到了邹城市东南郊外这座透有灵气的峄山脚下,大体算了算,从鱼台到邹城峄山大约有120多里路程,也可算不辞劳苦风尘仆仆啦。

当我佇足立身站在写有“峄山”石牌坊下的小广场上,望着眼前不高的峄山山峰,心中不由地发出了内心的感叹,峄山,我终于来到了你的面前,就要揭开你神秘秀丽的面纱,观你的“庐山”真面目来啦!

峄山,又名“邹鲁峄山”、还称“东山”和“小鲁山”,雄峙于“孔孟之乡”的山东济宁邹城市东南10余公里处,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山系东南一西北走向,主峰峄山高度海拔582、8米,虽然峄山不高,但她却集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秀美风光。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素有“岱声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的冠名。峄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山,历史上的帝王名人,如孔子、孟子、秦始皇、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郑板桥等文人墨客都曾纷沓而来,并在山上留下了大量的摩崖刻石和碑碣墨迹及诱人的诗篇。所以说峄山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我从峄山南麓脚下的广场处下了车,穿过巍峨壮观,描金绘画的写有“峄山”的石刻牌坊,按照风景区旅游线路指示牌的方向,沿着陡峭窄狭的石阶走道从西路向上攀登,沿途子孙石、灵官殿、泰山行官、半山亭、鱼石、一暴十寒、南天门、八卦石、到关公殿、玉皇殿、甘露池、三清殿、祖龙洞、一直到顶峰五华峰,一路风光,尽收眼中。当我站在峄山的顶峰、听松涛观山景,真是“会当淩绝顶,一览众山小”一饱邹东大地的美好山川风光啦。后又一路又观赏了鳌字石、小鲁台、朝东边沿旅游线路又探胜了仙人洞、金龟探海、春秋书院、孤桐书院、梁祝读书洞、一帆风顺、羊车古道到东大门,沿途无不为峄山的“雄、奇、险、俊,无限风光所折服,又不失为历代圣人贤士,帝王名达光临圣山所感叹,这里真是一座鬼斧神工自然铸就的人文丰富名山大川啊”!

当时我去登峄山,还不逢时节假日,所以上下登峄山的游人不算多,从山脚下起步到登峄山,稀稀拉拉的游人很少,开始我一个人独自登山时,当时心里还感到有些孤独伶仃和寂莫无聊,到后来在登山的路上,好不容易碰到了一对老年夫妻,通过与老年男性打招呼闲聊,言谈话语之中,得知老人是兖矿集团的姓孙,才退休不久,一前只是忙于单位工作,没有时间伴家里老人,眼下有闲空了,便陪着老伴来邹城峄山散心游玩。

这位老孙看上去身体非常健康,人也喜欢善于交谈,我们结伴一路同行,他的手中还托拿着一部相机,当看到山上的奇形怪石和风景美丽之处,还不时地用相机“咔嚓,咔嚓”的拍上几下,学他说得,捕捉拍些好美景,到回到家后,慢慢地自我进行欣赏,再说“到此一游,也不枉跑这趟路。

我们继续向山上奋力攀登,期间老孙他还不时地和我说话聊天,给我这个外地人讲起了峄山的秀丽风景和一些不为人知的风士人情,他说他家离峄山不远,他经常地来此地游玩,所以他知道的不少,也使我这个外地游客不光来此游玩,对峄山也加深了认识和了解,并由朦胧莫糊变得也逐渐熟悉起来了。

当初,我站在山脚下仰观峄山时,先前看的这座山,只是一座光秃秃由石头蛋堆积起来的小山头,外观看真没看到,可一走进这座山,七拐八走,山上风景还真美,不光有山上遍植的劲松,还有巨大奇形八观的巨石,幽深的岩洞,围绕着这座山,还听说着这样一段与峄山有关美丽神话传说,说的是古代有一名女神叫女娲,她大炼五色石补天时,把剩下的滚滚乱石抛下天界扔落到了人间,而后就堆积成了现在的这座峄山。

当我身临其境,艰难地走在这崎岖的山道或攀登石阶天梯时,看山上周围,叠垒的怪石凸立、陡峭的山峰矗立、巍峨的山石峻拔、葱郁的奇松、探山中岩洞奇妙幽深、相互通达,无不赞叹这造物主的神奇功能之力。观山上松柏清风,山涧清泉潺潺,山迴路转,鸟语花香,走在峄山山中,可谓一步一景,望山上子孙石、八卦石、鳌字石、金龟探海石、鱼石、北朝摩崖刻经石、马嘴石、龟豚喝水石等等。在山间道旁,路边的巨石光洁铮亮,有的耸立如笋,有的卧躺如风翔羊角,而无不感叹这大自然得异曲天工的超然杰作。

实际上这座山,据有关地质学家之说,峄山这一带早在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原来是一片白茫茫的沧茫大海,先后经历了3次沉没,4次上升的发育阶段,在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地壳地层褶折隆起,地下岩浆向上喷发,浸入到覆盖的地层之中,并窜出地表,今峄山山体上的坚硬光滑的花冈岩石就是通过这样而演变来的。到后来在6亿前古生代早期,华北地区大幅度下降,古峄山又再次沉没于大海之中,4亿年前,华北地区又整体上升,海水退去而形成了大陆丘陵,到后来的3亿年间,华北地区又整体下降,为浅海和湖沼,气候温和湿润,树木茂盛,大量的林木被埋在泥沙中形成煤层和沙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峄山又被覆盖在厚厚的岩层之下,就这样,地壳不断的运动,地,一次次火山喷发,和强烈的造山运动,地层反复的隆起和沉没,和多次的上升下降,到最后,海水退去,地表层岩层隆起,而形成了如今的谷峰交错、奇姿异态,而巍然兀立于世,据考察,遍及峄山的奇形怪石、巨岩、洞穴形成都是地球岩浆冷却后的产物,海浪正是海蚀岩洞形成的动力。

我迈步走在这古老的山道上,睹物赏情,大脑中仿佛呈现出了古代那大自然“苍海变良田”良田又演变成大海造山填海的自然巨大威力,也感悟出了人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精神文明前行之伟大,“可上九天揽月”,发射火箭卫星、建太空空间站、和实现嫦娥奔月,和“可下五洋捉鳖”蛟龙潜入深海,实现人类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创造世界和推动世界前行伟大创造力,和“一万年大久,只争朝夕”上下五千年奋力探索精神,正像伟人毛泽东所说:“人间正道是苍桑”。

秦始皇等历代帝王、来此山登临寻游,寻求人生长生不老,饱尝美好仙境的足迹,瞻鲁台“孔子登临处“登东山而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饱尝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欣赏了从秦到今,李斯、王安石、郑板桥等众多贤俊达人,在此饱览大美山川,留下远大志向抱负感叹,和激励后人的美好碑刻墨宝。站在“梁祝泉”“鿄祝读书洞”“梁祝求学旧址”跟前,仿佛看到了在几千年前,当时家居济宁任城东南祝家庄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与相隔不远的微山县马坡村的梁山伯,二人奔行近百里,来到这秀丽的峄山脚下的“春秋书院”和“孤桐书院”求学发奋读书,就在这里,梁祝同学“昼则同室,夜则同寝,三年宽衣不解,”,伴随着月光松涛和丽风细雨,面对着风景秀丽的峄山,埋头听从峄山先生的授课讲学,刻苦读书,“可谓笃信好学者”,梁祝二人,正当青春,三年共眠,梁山伯竟没有发现祝英台女儿身,可谓天下奇闻!而令人惊奇赞叹不已。

特别是有趣的是,我们攀登来到了峄山离山顶五华峰不远,有一处叫祖龙洞的地方,当地人也称作叫“狗爬洞”,我们从这里下去钻进洞里,这洞里的石头,由于常年累月,人们众多进出蹬爬缘故,而变得光滑无棱角,手抓不住,脚踩不稳,一不小心就得滋溜摔滑下去,半天爬不上来,而上山之顶道又别无它处选择,我们必须得钻过此洞,才能到达峄山的顶端五华峰。可以说,在这里还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番手忙脚乱、脚蹬手爬,被紧张地弄了一身大汗后,才非常艰难地爬过这个山洞后,才终于攀登上了峄山的山顶五华峰,站在山的顶端,跳望山下美丽的秀川,那真是“会当淩绝顶,一览众山小”饱览美丽的峄山风光呀!

我们从峄山的顶峰进行一番眺望欣赏邹东的山川美景后,又沿着旅游山道从峄山东路走了下来,到达山跟脚下,天色已很晚,道路上的路灯也先后亮了起来,在峄山广场我和这对夫妻挥手告别之后,又兴匆匆地坐车返回了鱼台家中。

这一天从早到晚,我们在峄山山川之间游山赏景地奔波,虽然身体疲惫劳累些,但也非常值得,游祖国的大好山川,玩的却是心情舒畅和非常地开心,不知不觉地转了一个整天,真是峄山秀丽的山川美景,值得让人们留恋忘怀啊!


202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