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马加强 ‖ 老家庄台上的新农村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马加强 ‖ 老家庄台上的新农村

来源:本站    作者:马加强    时间:2024-06-14      分享到:


仲夏恬静,古色古香,我们哥俩沿着家门口的牌坊街漫步,小老弟要带我去看一看庄台上的“新房子”,说那里也有我们的家。牌坊街因当年的杨家牌坊而得名,街面不宽,曲径通幽,连着古往今来,接着情深意长,叫人越走话越多。

走过俨然的民居,走过广袤的大湖,走过逼仄的小桥,顺着记忆的慢坡上行,偌大的庄台仿佛一下子延展到了傍晚的边缘。老家的庄台与大运河、南阳湖都密不可分,大量的泥土出自古老的河湖之底,无尽的养分源于博爱的河湖之心。毫不夸张地讲,庄台就是南阳人一天天筑起来的根基,是被一点点立起来的图腾。

我告诉小老弟,过去的庄台可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庄台还是南阳人连片的庄稼地,春种秋收,当年南阳人常种的农作物是小麦和大豆。庄台也是我们那一代孩童记忆里的田野,每每春夏之交,庄台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麦子翻滚成了波浪,蜂蝶踏浪而来。到时候,大人们在地里农忙,我们则在田间地头自由追逐,追着追着就张开了隐形的翅膀,逐着逐着便漫无边际地翱翔。

如今的庄台可谓大变模样,映入眼帘的是拔地而起的楼房,是焕然一新的村落,是熙熙攘攘的人家。当年的田间地垄变成了羊肠小道,一块块青石板平整光滑,一条条小径纵横交错,我俩走走停停,小老弟时而让我看路边的红花,时而又叫我听远处的蛙声,着实令我在现实中东张西望,在记忆里左摇右晃。“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我闻声看向小老弟,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此乃我们南阳人的世外桃源?”

行至楼房之间,夜色尚浅,眸子发光,驻足观望,清晰看到一处简易的小广场。笔直的旗杆立于核心位置,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旗帜下的展牌上写着“永远跟党走”的五个大字,大字下面还有一行醒目的小字,“南阳镇运河村欢迎您”。不得不说,随着南阳古镇旅游业的兴起,曾经河畔的小渔村积极响应搬迁的政策,从运河岸搬到了庄台上,由小渔村变成新农村。刹那间,一个孩童骑着自行车从视线中穿过,驮着南阳人沉甸甸的过去,奔往更加多姿多彩的明天。

猛一扭头,路前方聚集了男女老少好几人,幕布等家伙什已经就绪,一场露天电影即将开始。扯着老弟紧走几步,眼看着荧幕打亮,欢快的声音不绝于耳......有多久没看露天电影了,就有多久迷失了童年的快乐。我像我弟这般年纪时,还经常打听放电影的消息。那时候幕布很长,马扎很小,总令人激动得不得了,《小兵张嘎》《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当年还总习惯在电影里憧憬这憧憬那,一晃眼的工夫,小孩长成了大人,童年化作了往事,“再快点儿哥,我们去看看放的什么片子?”

再往前,就是南阳古镇的地标性建筑——红色码头。雄伟气派的石牌坊面朝烟波浩渺的南阳湖,“南阳镇”三个刻字在灯彩中熠熠生辉。蔚为壮观的魁星楼耸立于牌坊后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就着烁烁的灯彩耀眼夺目。晚风徐徐,好运连连,亭亭的荷已经撑开了碧绿的叶,清澈的水珠在荷盘上悄悄滑动,时而从夏的起点来到梦的开端时而又从幸福的一角滑向甜蜜的边缘。轻舟泊于岸头,期许驶向前方,大湖的远处是茫茫的夜色,是无尽的想象......

蓦然回首,楼房的灯火依次点亮,刹那间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升上庄台的夜空。灯火照亮了那一条条通达的小路,照亮了一道道明丽的诗行......我们始终牢记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始终追逐着南阳古镇的日新月异,始终憧憬着新时代里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