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尽文 ‖ 参战老兵的湖湘之旅——长沙站活动侧记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尽文 ‖ 参战老兵的湖湘之旅——长沙站活动侧记

来源:本站    作者:王尽文    时间:2024-06-14      分享到:


五月的长沙已是烈日炎炎,当大家下榻于金贸豪华精选酒店,俯瞰眼前的梅溪湖时,依然感觉神清气爽。碧绿色的湖水在岳麓山的环抱中含情脉脉,长沙国际艺术中心仿佛一朵可爱的芙蓉花在湖边绽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正独自欣赏这湖光山色之际,从酒店二楼中餐厅芙蓉国厅传来了雄壮的歌曲。循着歌声,大家如约而至。

5月17日下午,应到战友全部到齐,参加人员有:唐志平、林存弟、陆林根、汪诚康、周建武、赵杰华、王向阳、沈丽英、张伟、冯良胜、史莉钰、杨运标、商玉颜、彭运秋、梁冲、资威龙、王尽文等。林存弟讲话,陆林根宣布聚会开始,周建武主持。林存弟在讲话中表扬了我们电影组及周建武、唐志平等战友。

周建武转业后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获得过航天部的大奖,他还是2023年度北京市十大“孝顺榜样”。唐志平在部队期间工作认真、作风优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都行,表现出了良好的个人素质,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是他个人素质的体现,也与部队的培养、锻炼分不开的,这几年唐志平为了我们相聚,倾情赞助、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全力以赴,这份战友情谊令我非常感动。林存弟还对本次活动的主办者彭运秋所付出的努力进行了表扬和感谢,并对秘书处的工作表示认可。彭运秋介绍了本次之旅的准备及安排情况。陆林根宣布长沙站战友聚会现在开始。大家顿时热情高涨、拍手称快,把酒言欢、不亦说乎。

聚会期间,由彭运秋、王尽文代表广西宁明86391部队、北空轮战医疗队部分参战战友给唐志平赠送了锦旗,锦旗内容为“给战友助力为军旗添彩”,以表达大家对唐志平的感谢之情。随后周建武向唐志平赠送了由总设计师、总指挥共同签名的长征1——5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实验任务成功纪念封。

此时情绪高昂的导游娇娇带头唱起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彭运秋及夫人积极响应,三人把该段戏曲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听过李谷一的刘海砍樵,也听过许多的名人唱过,此时此刻我觉得都没有今天唱得好,这也许是触景生情或者地方戏应有的地方味吧。曾活跃在部队舞台上的“战地之星”张伟、唐志平等也演唱了各自的拿手歌曲,一时间大厅里歌声回荡、情绪激扬、美酒飘香,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回顾当年青春岁月,畅叙战友革命情谊,不觉已10点多钟。

5月18日上午8点半,按照活动安排,大家乘车前往韶山,一是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二是参观毛泽东故居。从长沙到韶山80公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大家来到了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广场瞻仰大道入口处有一巨石,形似中国版图,刻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书写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朱红大字。大道两旁对称的六处小景观石上分别刻有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七律·到韶山》等。

进入广场,只见毛泽东铜像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

广场总投资6600万元。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国家一级企业、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偌大的广场里人山人海,大家从四面八方涌向毛泽东铜像,伴着亲切悦耳的歌声,大家依次簇拥着花篮。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仪式庄严而肃穆,林存弟代表大家整理花篮挽联:上联是深切缅怀毛泽东主席,下联是广西宁明86391部队敬献。
从广场步行20分钟,大家随着朝圣的人流来到毛泽东主席故居。毛泽东主席故居,原称上屋场,故居整体坐南朝北,属土木结构“凹”字型典型建筑,总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右厢房第一间为餐厅,右厢房第二间为毛泽东主席父母卧室,右厢房第三间为毛泽东主席少年时代的卧室兼书房。毛泽东主席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0间,东侧为毛家宅院,共14间,西侧为邻居宅院共5间,厅屋两家共用,现门额为邓小平同志手迹,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瞻仰着毛主席的故居忽然想到了毛主席那首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毛主席故居出来,映入眼帘是房前那片池塘,池塘里碧绿的荷叶冲出水面在微波中摇动,还有那块农田,田里已蓄上了水,行走在田埂上的人们留下了幸福的倒影,好一幅和谐的田园风光。那块农田就是毛家祖田,少年毛泽东曾在此耕种,吃的是此地的米、喝的是该塘的水。从池塘的对面看,毛主席故居在群山映衬下更显得突出、沉稳、大气、不同凡响。

1925年,毛主席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因此,橘子洲头声名大振。从韶山吃过午饭我们一行乘车直奔橘子洲头。路上默读着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象着橘子洲头的美景,看着越来越近的橘子洲头,越发充满期待。

橘子洲是湘江大洲,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的湘江中心,原面积约17公顷,景区整体开发陆地面积达91.64公顷,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中面积最大的沙洲,被誉为“中国第一洲”,由南至北,横贯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十多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

来到景区,大家乘观光车一路前行,左边是古木森森的湘江江岸,游人漫步在岸边欣赏着湘江里船来船往;右边游人熙熙攘攘,在竹林间、在桃林间、在李树间、更多的是在橘林中徜徉,这橘子洲头可不是白叫的,目前整个橘子洲头有超过百亩橘树贯穿于各个景点,主要分布于雕塑广场和橘洲文化园等景区。

行约20分钟,我们来到了毛主席塑像旁,这座塑像是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为基础,突出表现了毛泽东风华正茂的光辉形象。塑像高32米、长83米、宽41米,所用的8000块石材为福建“永定红”,雕塑由广州美术学院进行艺术创作,黎明院长主创。站在毛主席塑像下,联想主席当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英雄豪气,大家顿时激情满怀,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

湘江之滨、妙高峰下,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坐落于此。这座中西合璧 、庄重典雅的建筑群落,虽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学院前身为南宋时期理学大师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为启民智、倡新学,1903年书院改设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专科)升格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本科)。徐特立、杨昌济、田汉等名师曾执教于此。

5月19日上午8点半,我们冒着靡靡细雨来到了湖南一师。学院大门右侧镌刻着院区的历史变迁,大门的左侧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字样,迎面灰白色的大楼上“第一师范”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大家依次步入大厅,“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格外引人注目。这则校训是毛主席1950年为母校所题。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就立下“探究‘大本大源’,实现以天下为己任、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要用“大本大源”“宇宙之真理”去唤醒国民,挽救国家危亡。同时,他深受李大钊和陈独秀思想的影响,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完成了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开办工人夜校,帮助工人和平民摆脱知识贫乏的窘迫困境,进而增进人格修养。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和萧子升从长沙出发,游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4县,历时一个半月,行程900多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中了解民生百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毛泽东曾在这里度过8个春秋。

翻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红色历史,峥嵘岁月中,这里走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一大批革命先辈。“红色”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最鲜亮的底色。大礼堂、八班教室、冷水浴古井、自习室、阅报室、君子亭……校园里,14个红色纪念点,无数个红色历史故事,连接起百余年前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在提醒世人,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大批革命先辈,就是在这里求学明志、探寻真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一座书院赓续千年文脉,一群师生彪炳华夏史册。

从湖南一师步行10分钟便来到岳麓书院,在濛濛细雨笼罩下,岳麓书院显得神秘而厚重。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书院建筑至今保存完整,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段长廊、每一层台阶,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首任山长周式因为品学兼优、诲人不倦而名誉天下。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朝廷召见周式,请他留在京城讲学为官,但周式一心只想归山执教。宋真宗对其兴学之举颇为嘉许,便赐他一批藏书和一块“岳麓书院”牌匾。匾额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岳麓书院自此名闻天下。现存匾额是根据明代牌楼“岳麓书院”石刻仿制而来。

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阵,其建筑主要分为讲学、藏书、祭祀三部分。书院大门有著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意思是说,楚国人才众多,而在这里尤为兴盛。余秋雨的《千年庭院》中这样写道:“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

大门两侧立有一对汉白玉石鼓双面浮雕,石鼓雕刻梅、兰、竹三种寓意高贵品质和崇高品德的图案,并将莲花、白鹭等图案组合起来,寓意做人为官要“一路清廉”。书院大量运用此类雕刻、对联、匾额,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家思想等与建筑结合起来,让书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

书院二门悬挂一幅“名山坛席”匾,“名山”是指南岳衡山。衡山的七十二峰中,回雁为首,岳麓为尾,书院因山而得名,而岳麓山也因书院而增添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侧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意思是指书院被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二门的背面还有一匾“潇湘槐市”,“潇湘”泛指湖南,“槐市”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后借指学宫、学舍。“潇湘槐市”意指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有如汉代槐市一样人才济济。

书院讲堂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是1917年迁至岳麓书院办学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提出的校训,他还撰写了“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对联,教育学生发扬岳麓书院“学以致用、注重践履”的学风。讲堂位于书院中心位置,又称“忠孝廉节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屏壁正面书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所撰,阐明了岳麓书院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之才的办学思想,对书院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讲堂上方悬挂着康熙御赐“学达性天”匾,“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人通过教育学习,可以认知天命,达到天人合一。“道南正脉”匾为乾隆御赐,“道”指理学。岳麓书院是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基地之一,匾额是指岳麓书院是传播理学的正宗,象征着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岳麓书院创建初期,讲堂后侧就建有书楼,宋真宗赐书后,正式更名为“御书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抚丁思孔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典籍,始建御书楼于现址,后不幸毁于战火。现存御书楼是80年代仿宋代风格重建而成,藏有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

沿着岳麓书院后门往岳麓山行走,不远处就是爱晚亭,爱晚亭周围挤满了旅游的人们,大家有说有笑、拍照留念,这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要是放在过去,还不都是小众们的天下。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建造,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名“爱晚亭”,爱晚亭与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雨似乎越下越大了,但大家的游兴也更浓了。从爱晚亭出来,计划去铜官窑看看,一路上大家欣赏着刚刚拍摄的照片,谈论着各自的感受,不多久在雷锋大道望城区路口远远看到了一座高大的雷锋头像雕塑,雕像高30米、厚6米,非常壮观,大家冒雨下车拍照留念。

上车再行约半个小时,便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铜官窑遗址,谭家坡遗址,谭家坡遗迹馆。

长沙铜官窑兴起于公元8世纪中后期,至公元10世纪五代时期而衰,距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是指在唐代潭州(今长沙)石渚湖、铜官一带的瓷器作坊。它是世界釉下彩瓷的发源地,打破了当时只有青瓷和白瓷的格局,被称为“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鼎盛时期,铜官窑瓷器遍布亚洲各地、远至非洲,出口2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水运,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石渚》用这样的诗句描述了当年铜官窑大规模傍山建窑、柴火烧瓷的壮观场面:“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此遗址。1957年,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李辉柄曾对长沙铜官窑遗址进行了调查,确认是唐至五代时期重要窑址,是一处不见文献记载的民办窑场。1964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先后6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弄清了遗址分布,发现了石渚湖南面窑区的存在,框定了石渚湖的大致范围,确查了76处窑址,19处采泥洞,探明了墓葬区、生活区、码头区、货藏区的分布情况。其中谭家坡1号龙窑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龙窑,窑址正南北方向,总长41米,最宽处3.5米,最窄处2.8米,坡度陡处23度,平缓处9度,揭露谭家坡1号龙窑考古发掘区域窑场制瓷有关遗迹28处,出土可修复文物上万件,掌握了长沙铜官窑的窑炉构造特征以及相应区域窑址的产品特征,并发现了与窑业生产有关的重要建筑遗迹。遗址内建有一个沙盘,通过声、光、电、图像、三维动画与遗址相融合, 生动还原谭家坡龙窑制瓷烧瓷流程。

告别了铜官窑遗址,游览了铜官古街,最后大家又一起游览了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

这次长沙之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切实让大家感受到一个红色的长沙、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长沙、一个现代时尚的长沙带来的强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