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於恢 ‖ 越剧舞台上的悲欢离合
小时候爸妈总是下班很晚,所以邻舍家的婆婆们就会来我家里作伴,她们是怕我寂寞。这时我也会打开电视机,给她们选到央视戏曲频道,也是为了让她们高兴。其实欣赏戏曲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不懂诗词的人是品不出戏词的韵味的。我刚开始对于戏曲是无可无不可,既然在家里也没什么事,就陪着这些老人一起看戏。
我那时喜欢看舞台上的武打,觉得有点意思;后来就慢慢地欣赏唱词。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戏曲就是属于一种文学样式,我不同意戏曲是专给老年人看的说法,因为舞台上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年轻人,甚至还有小孩子。——喜不喜欢听戏跟年龄真的没关系。当然我也受不了咿咿呀呀一唱老半天的戏,在戏曲中也有很多行云流水般的唱段。
比如程砚秋的代表作《锁麟囊》,在“四大名旦”中我就特别喜欢程派温厚婉转的腔调——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何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这出戏其实也是程砚秋自己的人生感慨。还有诸如“怜贫济困是人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人情冷暖凭空造,谁能移动半分毫”的唱词,更是对炎凉世态的控诉。尤其是主人公薛湘灵在落魄时的唱段:“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如果人们能仔细欣赏这出戏的话,一定会发出像《红楼梦》里林黛玉那样的感叹:“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除了这样的人情故事,还有“四大名著”的戏曲版本我也很喜欢。我之所以喜欢古典文学,可能也是因为深受这些戏曲的熏陶。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婉转含蓄、情意缠绵的越剧,我认为越剧适合演绎人间的悲欢离合故事,而京剧适合演绎英雄草莽、帝王将相叱咤风云的故事。我看的最多且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以越剧居多,比如《沙漠王子》《盘妻索妻》《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玉蜻蜓》《追鱼》等,这些剧目的风格其实是和我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我那时喜欢略带点忧伤气息的作品。像昆曲《牡丹亭》《红楼梦》,粤剧《帝女花》等,都是我直到现在依然喜欢的剧目。戏曲中的悲欢离合故事更加细腻曲折,更能展现出人物内心炽烈的情感。
演员们虽是在演绎别人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的内核未必不是自己的。没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没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也不可能在舞台上将故事里的人和事表现得那么栩栩如生。——所以有人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但是戏曲在当代社会也出现了避免不了的“缺点”,——那就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太过“冗长”。如果是在慢悠悠的农业社会,在闲暇之余欣赏戏曲是很惬意的事,那时的人们也有闲情逸致细细地品味咀嚼。
可是到了现代社会,一场将近三个小时的演出就不那么受人欢迎了,所以一般都是演绎一出戏的精彩部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折子戏”。一般观众在看过折子戏后,都能大致地了解整部戏的内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暴露了戏曲的缺点——情节拖沓、不太紧凑——当然这还是从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的。例如越剧《追鱼》中的《书馆》一段,演绎的是鲤鱼精变化的牡丹小姐与书生张珍夜中相会、互诉衷肠的故事,这一段情致缠绵,一往情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期盼,那就是——超脱世俗、不离不弃。《追鱼》最后的结局是:“鲤鱼精在观音菩萨的点化之下变成了真正的人,和张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如果世界上真有观音大士就好了,这样的世界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了。
《追鱼》是一出很经典的爱情剧,在这个传统的爱情故事里,男女主人公没有牵手表白,没有拥抱亲吻,但就是这样的故事却能让我们感动。反观现在的一些电视剧,动不动就抱在一起亲吻,动不动就说什么你爱我、我爱你的话,真的是很恶心。只有像《追鱼》这样的故事才能称得上是经典。真正好的故事没有庸俗的观念,真正的爱情也是能够超越世俗。假如在一个“爱情”故事中,女子总是计较男子是不是有稳定的收入,或者是不是有显赫的家世,那么这样的故事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多得是,何必要去看这类故事?其实世界上哪有什么爱情?不过是一种粉饰与美化罢了。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总是能够超越现实,总是像秦观说的那样:“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当然戏曲毕竟是戏曲,故事也终究只能是故事,人们的愿望再美好,也改变不了冷酷的现实世界。当然对于美的向往,对于生活的憧憬,会一直鼓励人们努力前行。戏曲作为中华的优秀文化,承载着底层人民的爱与恨、悲与喜,将会永远在人们心中不断流传。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王尽文 ‖ 参战老兵的湖湘之旅——长沙站活动侧记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雪荷 ‖ 山里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