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孔静 ‖ 石门情怀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孔静 ‖ 石门情怀

来源:本站    作者:孔静    时间:2024-06-28      分享到:


母亲是石门山人,我也是石门山人。但与母亲相比,我出生的村庄,离石门山的距离,明显远了许多。

母亲出生在石门山脚下,小时候的她每天都去爬石门山,她不是游玩赏景,而是背着筐篓捡拾柴火。

母亲自幼家境贫寒,姥姥重男轻女思想又很严重,幸好母亲的奶奶疼爱她,可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太姥姥能给予母亲的,也只有心灵上的关爱。虽只此一点,却温暖了母亲很多年。

太姥姥经常用质朴的话语教育母亲:走遍天下端个碗,光喜勤利不喜懒。母亲深深地记下了,从此开始了她辛苦忙碌的一生。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工作的第五年。记得小时候有次调皮,不好好吃饭,剩了多半碗,母亲教育我要爱惜粮食,提及她小时候时常忍饥挨饿,吃不饱饭。稚嫩的我不解地问:“干嘛饿着肚子呀?”母亲回答说没有饭吃。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母亲说:“那就吃点儿饼干吧。”

后来渐渐长大,在我了解了那段历史后,才意识到,当年的孩童发出的是个多么无知的疑问,提出的又是一个多么令人既可笑又心酸的建议。

母亲曾对我说,她熟悉石门山上的每个角落,从幼年成长为少年的十几年间,她每天背着筐篓,步行十里山路去拾柴,有时一天往返好几趟,山上的每个石头她都摸了无数遍,连缝隙也都仔细抠过,锋利的石棱,十多年来被她摸得光滑平坦。

直到现在,每每想起母亲讲述她和石门山的故事,尽管我还是无法全然感同身受,但对母亲过往苦难的理解,变得渐渐深刻起来。

我上幼儿园大班时,母亲得了肺结核,住进了位于石门山上的解放军142医院。每逢周末,父亲便骑自行车带我,去山上看望母亲。

我依稀记得,当年石门山上的那座庙里,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医院里有几个热情漂亮的解放军护士阿姨,她们把捡拾来的橡子,剥去外壳,在内核上刻出镂空图案,然后编成手链,戴在我细小的手腕上。

再去石门山,是中学时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那时,石门山虽未经大规模修缮,但已经成了旅游景点。

时间又过去十几年,我虽然工作在本地,但与石门山的距离,似乎愈发遥远;直到上个周末,应好友之约,前去石门山自驾一游。

古朴的房屋,悠闲的村民,蜿蜒盘旋的山路,袅袅升起的炊烟,处处透露着山村的美丽、宁静与和谐。

天朗气清,站在山顶俯视,水库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像无数碎金,闪着亮晶晶的光。

伴着山风,信步走向溪边,掬一捧清泉,轻轻吸吮,阵阵凉意,直沁心田。

坐在山石上,我仔细想像母亲当年拾柴的模样。

沉重的筐篓,稚嫩的双肩,弯腰起身又蹲下,不知重复多少遍;年复一年,每天跌跌撞撞上山拾柴,踉踉跄跄回家做饭。

生活的艰辛,过早将母亲年轻的腰板压弯。

绿树成荫,花草吐芳,耳边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我置身于此,忍不住开始奢望。

如果母亲健在,此次和我一起,来到她曾经劳作的地方,不知心中作何感想?如果母亲健在,看到她一双儿女,生活安稳,如她所愿;若是上天能让母亲多活几年,会不会我们彼此,都不那么遗憾凄凉?

如果母亲健在,我不会在这十四年间,不曾踏进那些衣店街巷,就连到商场购物,都下意识躲避着服装——我害怕看到适合母亲穿的衣裳。

在这片幽静的山林,我吹着母亲吹过的风,我走着母亲走过的路,我悲伤着母亲最后的悲伤,我心疼着母亲一生的辛苦。

(二〇二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