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刘 伟 ‖ 补课,能大幅提高学生成绩吗?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刘 伟 ‖ 补课,能大幅提高学生成绩吗?

来源:本站    作者:刘 伟    时间:2024-10-29      分享到:


多年来,家长花钱给孩子补课已成普遍现象。他们乐观地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学得不深不透,导致成绩不理想,如果想法给孩子补补课,孩子的成绩一定会大幅提升。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的回答与众不同:不一定!

好多家长对此并不理解,总认为只要补课,孩子的成绩应该会大幅提升,难道还能下降不成?实际上,对于因故缺课或年龄不足的学生来讲,补补课肯定有助于学习内容的衔接,利于成绩的提升。而对正常听课的学生来讲,补不补课,其成绩一般不会有大的波动。

如果从家长的主观愿望出发谈论补课,我们可以介绍一种补课策略:只补好科,不补差科。

笔者于2017年1月写了一篇文章《补课,孩子的成绩一定会大幅提高吗?》,发给了公众号《校长传媒》,结果《校长传媒》于1月10日公开发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搜狐网教育频道于1月11日全文转载了此文,说明笔者的观点具有科学性、独特性。对此,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先天具备的智能是多元的,至少具有彼此独立的八项智能,即言语智能、数学智能、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内省智能、交往智能。而这些智能是以组合的形态存在的,这种组合又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学习的众多学科中,哪门学科成绩不错,说明这门学科是该生的高智能领域,反之,如果学生学习哪门学科比较吃力,说明其在这门学科的智能偏低。这就是学生在不同学科表现出不同成绩的原因。

而我们的家长天真地认为,无论哪门学科,只要学生认真学习,都能学好,这就是东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所在: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如果不好,中国的家长会认为,他学习不够努力,或者有偏科现象,更有甚者认为是老师抓得不够紧不够严。而美国的家长不会这么认为,如果他的孩子数学不好,他会认为这个孩子在数学方面没有天赋,或者是他的孩子不适合学习数学,这种认识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家长不会去责备孩子偏科,更不会让孩子去恶补这门学科。如果这个孩子体育很好,而数学不好,该家长甚至会让这个孩子放弃数学,而专门去发展体育专长。

因此,过分地相信补课就能提升孩子成绩的想法未必正确。如果孩子不情愿补课,而家长一味地强制孩子补课,结果还会导致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连优势学科也学不好了,致使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孩子与家长对着干的局面,得不偿失。另外,家长如果长期花钱补课,还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在课堂上反而不认真听课学习了。所以孩子的自然成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家长仍不放心,过度相信补课作用的话,这里不妨介绍一种补课的策略:只补好科,不补差科。家长又不乐意了:这样做怎能提升总成绩?其实这样做还真能提升总成绩!你想啊,既然差科即使补课也收效甚微,那就干脆不再补差科,而好科说明学生在这些学科上具备高智能,如果补好科的话,就会使学生在好科上好上加好,如此则会提升学生的总成绩。

家长花钱给孩子报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班目的何在?大家一定会想到孩子在这些学科有特长,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些学科上具备高智能,在这些学科上补补课,目的在于提升孩子特长学科的成绩。与此类似,在其它学科上,如果家长挑选高智能学科(优势学科)补补课,发展了特长,培养了兴趣,孩子的成绩也一定会提升!现实是,越来越多的省级行政区实行3+3的高考模式,学生选择的学科组合一定是优势学科,所以,如果补课,一定要补优势学科。

另外从发展的眼光看,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注重发展学生的优势学科,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考试的总成绩,根据志愿升入大学以后,可以集中精力发展优势学科,拓展这些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如果从事这项专业工作的话,很容易出成果出成就,说不定还会成为这一领域里的顶尖人才。该事实还是应了那两句话:特长出人才;选择大于努力。你说是不是?

如果家长还是想不通,不认同该补课策略,可以花钱一试,专补差科,一段时间(例如一个学期)过后,鉴别一下学生成绩,如果所补差科成绩没有进步或进步微乎其微,就不要再花钱强令孩子补课了。

有个成语叫扬长避短,意思是发扬长处避开短处。这对我们家长是否有启发意义?

最后送给家长一段话,用以坚信我们提供的补课策略的正确性:真正成功的人,是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将天赋全然绽放的人。但遗憾的是,我们被“木桶理论”局限了,绝大部分的人都将大部分宝贵的时间用于弥补自己的短板。实际上木桶理论仅适用于组织,不适合用于个人成长。去发挥你的天赋吧,别太在意那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