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高春云 ‖ 微山湖畔的芦苇
元月十九号,大寒的前一天。这座江北小城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济宁晚报与亚龙书城联合举办的悦享银龄读书会活动,却将隐于闹市一隅的亚龙书城“万达店”烘托得春意融融,全市各地的文友齐聚一堂,来聆听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学讲座。
主讲嘉宾魏留勤先生是微山县作协主席,一位笔耕不辍,创作颇丰的乡土文学作家。
一顶驼色平顶帽、灰咖相间的条纹围巾、黑色短棉服,倘若不是身前圆几上“魏留勤”的座签,大约不能将讲台上这位黧黑面庞、有着一口湖西乡音的嘉宾与活动通知介绍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首批签约作家......”联系起来。
魏主席由去年出版的新作《微山湖畔》的缘起说开去,结合自己的写作历程,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娓娓道来,言语淳朴。会场气氛亲切自由,不像一场严肃的“讲座”,倒像是一场松弛的故事会。
魏留勤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家庭,生活困难时期,鬻文而生,糊口尚难,更莫说养家。为了生计,这位当年的文学爱好者除了务农,还做过泥瓦匠、在窑厂下过苦力、开过出租车......但文学梦想却一直根植于心。回顾过往,“写文章”这件事儿有着当下年轻人难以体会的艰难。旧纸的空白处打草稿,昏暗的油灯下疾书,在田间地头、乡亲邻里中收集创作素材,在砖瓦塑型的火光里捕获灵感,寒来暑往,若不是爱得深沉,怎会有这般苦苦坚守。
在魏留勤讲述的往事中有一个细节:同为文学爱好者的一位旧日同窗,由少年至青年,所写书稿摞起来数尺高,然几近而立尚无建树,家人的抱怨、邻里的非议、生活的压力......年轻的梦想终究敌不过世故的现实,在一个清冷的暗夜,将所有书稿付之一炬。多年的呕心沥血,一页页撕开,投入火盆,看着它们化为灰烬,看着它们一点点变冷,多少无奈与哀痛壅塞,如鲠在喉。
或许是见证了这样一场决绝的告别,反倒激起了魏留勤更为坚定的信念,走下去!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正是凭借这份信念,苦守青灯黄卷,苦行僧式地写作,魏留勤的作品终于不断发表,并频频在国内众多文学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奖。
作家与作品或许是一场相互的成全,正如魏留勤所说“好在文字能给与我温暖,文字能带给自己清新、浪漫,记忆的遐想,虽然写作的过程有时会使自己痛苦、悲情,但文字带给我更多的是喜悦和欢愉”。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如果说谈文学创作是魏留勤对自身经历的分享,那,对“文学功能和效应”的剖析则是对各位文学爱好者的忠告与引导。把心态放好,不急于求成,不盲目加压;文学可以丰富人生,要坚持写正能量的东西,带着悲悯与善良书写一切的美好......语重心长,仿佛立于田塍之上的农人,指导同族子弟如何浸种催芽、育苗插秧;又似一位循循善诱的学长,因为他走过一些路,经历过一些事,他愿意将那些过往经历中得来的经验,明明白白告诉你,言辞恳切且苦口婆心。
讲座最后一个环节是集体合照,我听到和魏主席同行的微山青年作家马加强老师轻声说了一句,照完相我们去赶5点的班车。
百公里的路程,两位作家是坐城际公交车往返的。
芦苇,是微山湖畔最常见的水生植物,朴实却透着灵性,依水而生,胸怀旷野,不与杨柳比妖娆,不与荷花比娇艳,连绵的芦苇荡无意掩饰浓烈的沧桑,风过弯腰也只为骨子里的韧性。
大寒过后就要立春了,我仿佛看到,春风拂岸时,微山湖畔会有更多的芦苇,向阳而生。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李如德 ‖ 创作电视连续剧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李瑞华 ‖ 烟火氤氲,年糕里的悠悠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