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刘巨成 ‖ 眼前有景道不得——读刘亮老师《家常话里的情感表达》有感
唐开元年间,年轻的诗人李白来到武汉(时名汉阳或江城),第一次登临黄鹤楼,兴致勃勃。面对眼前壮丽非凡的景致,在震撼之余,心潮澎湃,他诗性大发,一时又无从下笔。他浏览前人留在楼内的墨迹,读完崔颢的题诗后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在欣赏名师大家的作品时,我常有置身山川湖海之感,也如面对一道道风景,它们为我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致。它们的美,它们的精彩精妙,常常令我拍案击股,赞叹不已。读李木生老师的作品亦有此感,心里泛起阵阵涟漪,有一些话语,一些感慨涌上心头。拿起笔来,头脑中一团乱麻,又不知从何说起,冥思苦想,彷徨踌躇,真可谓“眼前有景道不得”。
读到刘亮老师的文章《家常话里的情感表达——阅读李木生老师新作有感》,心头一震,眼前一亮。这些话不也正是我想说的吗?!是我闷在心头,有感而发不得的吗!不同的是,这些表述更全面,更深刻,也更准确。令我羡慕不已。
举例说,文章讲到李木生老师以往作品时,“他散文中的思想性,批判的深刻性,洞察社会历史的明晰性,乃至语言修辞风格中的思辨色彩,都非常喜爱”,“追求散文的炼词炼句,是他一直在写作散文方面苦心孤意的追求。”还有表述文章风格以及给人的阅读感受的词语,“冷峻与深刻”,“孤独的呐喊与宽广的悲悯”。这些描述,我在读李木生老师的新著《火凤凰》时,也是深有同感的。
刘亮老师读到《温馨岁月,为夫人献上三个吻的生日祝福》(我读到的文章题目是《开心记略》,来自黄家利老师美篇),感受是“作为一名丈夫对妻子的一腔深情的祝福与爱恋”,“笔端流露出来的温馨与浪漫……”文中还给出这样的总结评价,“真佛只说家常话”,“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更是精彩绝妙。
“真佛只说家常话”,据说出自安徽省九华山九华寺的一副楹联,上联“非名山不留仙住”,下联“是真佛只说家常”。这副楹联是对佛教修行者的要求,也常常被后人借用,是对学者和作家的启示,提醒人们用通俗的语言,同样可以解释深奥的道理。用在写作上,就是文章的家常话与口语化的运用。“真佛只说家常话”,此句在文中用得恰到好处,是点睛之笔。
读刘亮老师的文章,诸多文字直抵人心,我便有了李白的那句感慨感叹。放下手机,沉思反观,我为什么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呢?读同一篇文章,面对同样的“风景”,自己为什么道不出其美妙呢?想来大概有这么两个短板。一是占用的词汇量不够。这里说的占有,不仅仅是知道了,懂得了,而是能够熟练使用,信手拈来。二是对阅读的文章,还没有真正理解把握其精髓,包括文字的含义,文章的写作手法,风格特点等等,尤其是那些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形式风格多样的文章。
刘亮老师的这篇读后感,传递给我很多信息,可以明显感受到他阅读的用心,他是真正识得文中意了,是真地体会到文中味的;而且,他还能恰到好处地将内心的感受,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可见他文字功底之深厚,驾驭文字能力之强。这篇读后感,是一篇很棒的样本,值得我仔细研读,认真学习。它对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从阅读方面来讲,要拓展广度,增加深度,同时应精读,用心读,多思考;阅读可以丰富语言储备,学习掌握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再者就是不断地写,多练笔,磨砺文字的驾驭能力。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刘亮 ‖ 人间日记两则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邓华乔 ‖ 渐行渐远的绿皮火车——观鲁南高铁济宁北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