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江夜雨 ‖ 金乡记忆——马庙镇:膏粱丰裕地 红色传承足

来源:本站    作者:江夜雨    时间:2025-02-11      分享到:

   马庙镇位于金乡县西部,东邻鱼山街道,南隔新西沟与鸡黍镇相望,西与成武县接壤,北隔新万福河与羊山镇、巨野县谢集镇相望,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唐代。相传,当时有马姓人家在此定居,他们勤劳耕作,修有宗庙,以祈求风调雨顺、家族兴旺。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个以马姓为主的村落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马庙镇。马庙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便是交通要道。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南北商贸的重要枢纽,商贾云集,车水马龙。1930年为马庙区,1958年8月为马庙公社,1984年建马庙乡,1999年改为马庙镇。


  金谷贡米美名扬


  马庙镇是全国著名的金谷之乡。金谷,盛誉为中华四大名米之首,据《金乡县志》记载,金谷又名齐头占金谷,马庙镇程李庄村北的马坡地块就是金谷的发源地。

  关于马庙金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公元1684年,康熙和礼部尚书庶子张玉书南巡私访,路过马庙马坡一带(孟庄),已是半夜三更,村民几乎都关门睡觉了,只有庄东头的一户农家还亮着灯,骑着白马的康熙帝就命随从叫开了那户人家的门,热情好客的农家就让康熙皇帝入住在家里,女主人为他熬了一碗小米粥,康熙帝吃后称是人间美味大加赞赏,称为“奇米”,从此金谷成为“贡品御米”,每年秋后都要挑选上等当地米送往京城,为皇家享用。金谷米的产地也因康熙皇帝当时骑着一匹白马而被命名为白马坡,此后,便被称作马坡金谷。

  “马坡金谷”又名“齐头占金谷”,是一个特殊品种,只生长在金乡县马庙镇的马坡一带,把“马坡金谷”引种到外地种植时,第一年尚有“马坡金谷”的特色,第二年便基本失去“马坡金谷”的特色。其碾出的小米米粒浑圆,色泽金黄,质粘味香,营养丰富,储存数年米质不变,米汤粘凝透亮,米粒悬浮,清香甘甜,味美可口,古人常用小米饭来招待贵客,小米粥上浮类油状物,称之为小米油,营养特别丰富,素有“代参汤”的美称,是清康熙年间的御用贡品。“马坡金谷”

  1959年,国庆十周年期间,周恩来总理用“金谷”招待外宾,向世界展示了金乡县的独特魅力。1985年,“金谷”被编入《山东农业名产》,同年选入《中国土特产大全》,载入《辞海》,成为济宁市的八大特产之一。1996年,马庙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金谷之乡”,2010年,马庙金谷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马坡金谷又以其特殊的品质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和“山东老字号”殊荣。

  当前,马庙镇以马坡为中心的金谷种植,已形成方圆几百公顷的绿色基地。独特的水土品质,生长环境优良,形成了金谷米色泽金黄、质粘味香、悬而不浮、香而不腻,能多次出现凝结米油层的特色品质,俗称“能挑七层皮”。金谷米中的铁、锌、铜、镁等矿物质的含量均超过其他作物,此外,有机硒的含量丰富,因此马坡金谷具有补血、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被国家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既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又有除湿、健脾安眠、滋肾益气、补虚强身的功效,使其成为孕产妇、病弱者、儿童、老年人的首选营养品。


  红色热土赓续长

  马庙镇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金乡县早期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金乡县农村第一个中共支部创始人翟子超,1912年生于马庙乡翟庄村,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道路。他早年在家乡任教,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籍。1933年,他在阳谷县安乐镇小学教书时,建立了阳谷县第一个中共支部。1936年,他回到金乡县第一高小教书,与秦和珍等人共同建立了金乡县的第一个党支部。翟子超在抗日战争中也英勇斗争。他参与组建了多支抗日武装,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1939年,因湖西“肃托事件”不幸被捕,面对严刑拷打,他始终坚守党性原则,最终英勇牺牲,年仅27岁。

  马庙镇党委积极弘扬红色文化,打造了翟庄党支部旧址(翟子超故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翟庄党支部旧址落于马庙镇翟庄村,是翟子超烈士生前居住战斗的活动场所,为砖木两重院落结构。整体规划面积约500㎡,展馆面积165㎡,院内功能划分为地道展厅、民俗展厅、稚心草堂、星火燎原展厅四个展厅,院外为翟庄党支部旧址纪念广场。整体展示了金乡县农村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翟庄支部的成长历程和翟子超战斗生活的峥嵘岁月。

  其中,地道展厅位于西厢房,复原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火炕和灶台遗址,现存木箱、纺车等原始物品。翟子超等人为避免被敌特分子发现,利用晚上时间在家中灶台下面挖掘了地道一条,连通家中和村外,利用地道及时转移人员,隐蔽物资、掩护伤员,为金乡县早期党组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居地道就隐蔽在锅台下面。

  民俗展厅位于东厢房,陈列的是翟子超烈士家人的生活起居用品,重要展品为翟子超夫人使用的织布机,现保存完好。1938年,翟子超和翟振岳等翟庄村党员等共同组建了五里八抗日游击队,游击队的队服正是翟子超夫人和数名翟庄村爱国妇女用这台织布机点着煤油灯熬夜赶制出来的。稚心草堂位于堂屋,1930年,翟子超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曾以“稚心”为笔名,在《大明湖畔》报上发表数篇进步文章,在济南学生界颇有影响。右侧为翟子超书房,就是在这里,1936年冬,年仅18岁的翟振岳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由翟子超秘密发展为共产党员。

  左侧是翟子超烈士卧室,现存木床、木凳、木桌子等物品。星火燎原展厅中,展示了金乡县农村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翟庄支部宣告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少年成长”“投身革命”“抗日英雄”“英勇不屈”和“我记忆中的翟子超”五个板块展示了翟子超烈士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院内现存古井一眼、石磨石碾一套。古井相传开凿于清朝年间,井栏壁上已经被绳子磨出了一道道痕迹。据村里面的老人回忆,在抗日战争年代,翟子超故居曾作为抗日游击队后方根据地,为了保证前方的粮食供应,石碾曾连续转了三天三夜。

  院外翟庄党支部旧址纪念广场摆放翟子超烈士半身塑像,可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掷地有声的誓言,表达大家对党的无限忠诚、无限热爱和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马庙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地域、产业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合作社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等机制,全力提升农业发展质效,加快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