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杨恒坡 ‖ AI时代的灯谜

来源:本站    作者:杨恒坡    时间:2025-02-17      分享到:


好久没去运河城了。正月十五下午,在九龙家电办完事,去了运河城。

人真多。真热闹。鲁迅先生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一度提倡过阳历新年,欲置阴历新年于渐渐消失之中。中国处处不如人,连中国的新年都不如外国的好,所以当权者力倡阳历年,希望中国早日与西方“接轨”。但文化的力量太强大了,强大到人们阳奉阴违,还是愿意过阴历年。前几天读林语堂《好嘛,愉快地过个年》,中间有段这样的文字:

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废除掉。

这段话可以作为旁证,证实阴历新年的确曾经被废除过。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后来阴历新年不仅没有被废除掉,在一百多年后的2024年12月4日,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中国迎来第一个“非遗版”的中国年!

人真多。川流不息。摩肩接踵。过年嘛!忽然,我看到一楼有一片区域挂着火红的灯笼,每只灯笼下都悬挂着一张纸条,不用说,那是——灯谜!

正月十五挂花灯。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尾声,更是春节的另一个小高潮,这一天叫“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自不必说,还有一大民俗就是猜灯谜。猜灯谜兴起于南宋时期。宋朝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社会,科举制激发出巨大的活力,使得从宋朝开始,中国社会告别士庶二元结构,初具现代化雏形。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在北宋,中国的人口首次突破一亿。灯谜的起源可远推到春秋战国时期,不过那时候不叫“灯谜”,叫“射覆”。这是一项极具文化内涵的活动,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等走到跟前,我却有些大惑不解:都下午了,怎么还有那么多纸条在上面挂着?莫非今年的灯谜难度大?按常理,这个时间段灯谜应该所剩无几才对。管它呢,先猜几个再说:

半耕半读——讲

水池见底——也

千里来相会——重

……

说实话,猜灯谜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小菜一碟。不过咱也得顾全大局,取下一张纸条就够了——凭此纸条可去服务台领一包汤圆,在答案正确的前提下。我取下一条,拿着走向服务台。

我还是有些奇怪。这个时代,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所有的灯谜应该都不在话下,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灯谜在那儿挂着?忽然,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AI时代,人们早已失去了猜灯谜的兴趣!

转身回到灯谜区,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身旁是来来往往的人们,每个人都脚步匆匆,却懒得往这儿看一眼。是呀,有啥意思?曾经的有趣,是因为难度大,有挑战性;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破解了一个灯谜时,那种喜悦,那份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而现在,人人皆可解,动动手指头就OK,没有一点儿门槛;如此,谁还愿意去做呢?再说就算是自己猜出来的,谁又相信你不是靠了智能手机……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陷入了沉思……

春节前,一款名为“deepseek”的软件爆火。这是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这当然是好事,但随之而来,引发了家长们的担忧。难解的数学题,让人“头疼”的作文,在deepseek面前,立马解决。如此,谁还愿意进行思考?长此以往,人的个性、独立性还会存在吗?我想,如果拿deepseek猜灯谜,那更是势如破竹,但传统的东西,恐怕很快就会荡然无存。这是我们的幸福,还是我们的不幸?先哲老子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剩下的恐怕只有“祸”了……

我木然地站在离服务台不远的地方,任思绪乱草一般飘飞。现在,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人,却越来越像机器,失去了那份灵性。在智能手机、人工智能面前,人成了傻子。可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似乎正渐渐远去,人变得越来越平面化,精神越来越沦为平庸。这种痛苦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吧?因为这是与“人是万物之灵”相背离的;“人”正在失去“人”的高贵与尊严。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多,但每个人都在失去。自行车时代,走一家亲戚要一整天;汽车时代,一天可以走十家亲戚。书信时代,人们提笔可以写上万语千言;微信时代,我们摸起手机却不愿多说一句话、多输入一个字……

自然,我没去领汤圆,而是步履沉重地回到灯谜区,把那张纸条重新挂上。就让它等待它的有缘人吧!出了运河城,我茫然若失地走向公交站牌。是呀,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边得到,一边失去;我们左手在得到,右手在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