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陶成桥 ‖ 记忆中的春节

来源:本站    作者:陶成桥    时间:2025-03-05      分享到:


在岁月的长河中,春节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童年的记忆深处,散发着温暖而迷人的光芒。

小时候,春节的脚步声总是在寒冬腊月里渐渐清晰。每当进入腊月,父母就开始忙碌起来,筹备着各种年货。家里会弥漫着炒花生、炸丸子的香气,那是让人垂涎欲滴的年味儿。

写春联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仪式。我家的邻居一中老校长孙新总是在腊月二十几的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将桌子搬到院子里,铺开大红纸,认真地研磨、挥毫。我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不时用手摸摸还未干透的墨迹。孙新老师写的隶书春联字体华艳秀韵,“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那饱含着对新年美好祝福的字句,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剪窗花则是隔壁徐姨的拿手好戏。她拿着剪刀,在红纸上灵活地转动,不一会儿,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便出现在眼前。我会迫不及待地接过窗花,小心翼翼地贴在窗户上,顿时,整个屋子都变得喜庆起来。

到了除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那是最温馨的时刻。我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笨拙地包着饺子,虽然样子不好看,但那份快乐却难以言表。那时候凭票排队从食品公司买来的二斤肉,肥的被妈妈炼成了雪白的猪油,放着平时炒菜用,炼油渣子剁碎后,加上炒鸡蛋、韭菜做的素水饺,那种难以言表的鲜美,成了我儿时永恒的记忆。包完饺子,我们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当零点的钟声响起,外面鞭炮声震耳欲聋,绚丽的烟花照亮了夜空,我们兴奋地欢呼着,感受着新年的喜悦。说起放鞭炮,记得有一年,爸爸把买来两掛小火鞭和一盘孟姑集乡的大雷子,平均分给了我和哥哥,视若珍宝的大桥哥,便放在了蜂窝煤炉子下烘干,做饭时妈妈不知情,便拿着火钩子钩下烧乏了的蜂窝煤,一时间噼里啪啦!咚!满屋子硝烟弥漫,震耳欲聋。春节未到,大哥的珍宝便消耗殆尽。在爸妈的训斥和我的抱怨中,他又分到了我的一半鞭炮,还欠下了我一个天大的人情。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就被父母叫醒,穿上了在北海舰队当首长的四姨夫,送给我的四个兜的海军军装,去给长辈们拜年。每到一家,都会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和祝福,和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那年月我的海军军装凤毛麟角,比当今的世界名牌意大利的古驰、法国的香奈儿、路易威登还抢眼,一圈下来口袋里装满了糖果和花生,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还有那热闹的大戏,也是春节的一大亮点。萌山脚下在广场上搭起戏台。戏台上嘉祥梆子剧团的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精彩纷呈。台下人山人海的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如今,岁月流转,生活方式在改变,但那些关于春节的美好记忆却永远留在心中。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家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终其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