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如德 ‖ 新疆的坎儿井
新疆是个好地方!
只有你走进辽阔的疆域,亲身领略过新疆的湖光山色、沙漠风光、草原风情、雅丹地貌,被那壮美的景色和异域风情所征服之后,才能说对新疆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有了真正的了解。
而给我印象最深、最具有神秘感的,却是吐鲁番的坎儿井。它那古老的风骨,独特的造型,神秘的韵姿,径流不息的涓涓清泉,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其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等八个国家接壤,是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坎儿井是新疆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全疆共有坎儿井约二千条,总长度在五千公里以上。因此,坎儿井又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新疆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一千三百多条,哈密地区有五百多条,南疆和北疆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分布。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南北坎儿井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新疆地区坎儿井的起源地。
吐鲁番自古就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因此,仅有的降雨和雪山融水根本无法形成地表径流。但是天山积雪融化渗入戈壁荒滩之后,却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当地的劳动人民借助天然的地形坡度,因地制宜,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坎儿井,把融化后渗人地下的雪水引流出来,大规模地应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
由于坎儿井的广泛应用,吐鲁番地区在很早以前就进入了绿洲灌溉时代。坎儿井便是孕育绿洲文明的源头,没有坎儿井也就没有吐鲁番的农业文明。
新彊的坎儿井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坎儿井的构造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即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竖井也叫直井、立井。竖井是挖凿暗渠时提供定位、进出人、出土和通风之用。并在整个工程完成后,为检查修复提供方便。
竖井的间距一般在十几米至几十米不等。竖井的深度从几米至上百米不同,它依山坡的下斜度逐渐降低。越是上游竖井越深。
暗渠也称集水廊道或输水廊道。前部分为集水段,在潜水位下挖凿,用于引取地下潜流。集水段以下的暗渠为输水廊道,输水廊道与明渠相接处称龙口,龙口以下是明渠。明渠是暴露在地面之上的水渠。
最后部分是涝坝,又称蓄水池。涝坝主要是为了储存多余的井水,以提高灌溉用水能力,并可调节各时段的水量,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
坎儿井是一项特有而古老的水利工程,目前在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坎儿井。而我国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对于坎儿井的起源,文献和考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历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对新疆坎儿井起源的说法,大概有三种:一是新疆坎儿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二是新疆坎儿井起源于中国内地;三是新疆坎儿井由维吾尔先民自己发明创造。
经考证新疆坎儿井工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形成。据考古学家发现的岩石画中刻出的坎儿井图案,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出现的年代至少再向前推进2000年。
不论哪种起源之说,坎儿井都是当地劳动人民挖凿修建的,它滋养孕育着广阔的绿洲,造福着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了解之后,一组有趣的数字展现了出来。目前正在使用的坎儿井,井龄最长的坎儿井至今已有470多年。最长的一条坎儿井,全长25公里。最短的一条坎儿井,全长只有30米。竖井最深的坎儿井,井深98米。水量最大的坎儿井,日水量能浇地70亩。
坎儿井在新疆的历史进程中,曾记载着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丰功伟绩。
林则徐因在虎门销烟而成为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而受到贬谪,被发配到新疆伊犁戍边。
林则徐曾先后四次来到吐鲁番地区,首次抵达吐鲁番时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由此可见,林则徐初见坎儿井时所表现出来的惊讶之情。
从此这位民族英雄便与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等地的坎儿井开凿修建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们为了纪念林则徐的丰功伟绩,专为林则徐塑立了雕像,并把当地的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张阿芳 ‖ 儿歌世界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杨茂才 ‖ 话说“纯爷们”——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