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鲁叟 ‖ 童年记忆----小人书
我小时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活不算富裕,那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家庭兄弟姐妹四五个是正常现象。甚至七八个的也不在少数。父母亲大多数的职业是挑挑担担,锯锅卖蒜的小商小贩或手工业或者是农民的孩子。极少数是干部、工人家庭的孩子。比起他们来,我们不在一个档次。他们也不和我们一块玩。他们经常带着小人书到学校,在他们那个“富家子弟”的圈子里轮流观赏,我们这些穷孩子是捞不着看的。我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比起农业户的孩子,还算好的。平时基本上没有零花钱,只有过年时挣得一点压岁钱,都是五一角一元的零钱最多也就是一两元钱,放在口袋里舍不得花掉。
那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推铁环、玩小皮球,自己用木块或泥块做成的“手枪”,与小伙伴玩打仗的游戏。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至于看戏看电影,我在十八岁参军前去电影院看电影去戏看戏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加起来也不超过二十次。因囊中羞涩,连想也不敢想。只能去解放后新开辟的东关市场里赁书摊去赁小人书看,也就是一般人称为的“连环画”或“小人书”。当地人叫“画书”,现在,小人书已不多见。有六十四开大小。彩色封面,里面是用长方形框起来的画家画的黑白图画,也有用照相制版技术制作的电影故事,其画面以蓝色为主。一张连着一张,直到把故事写完。底下有一两行的解说词,一本画书大约有三四十页或百十来页,一个故事就完了。如故事情节忒长,如《三国演义》、《杨家将》、《铁道游击队》,《岳飞传》《聊斋》等那就是几本甚至一二十本之多的成套的连环画了。由于画面篇幅的限制,小人书的人物不会忒大,其面部也就是有一个西瓜子大小,但人物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描画得惟妙惟肖,人物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与故事情节非常贴切,堪称出神入化,鬼斧神工。东关市场上的书摊是一位姓谷的五十多岁的老者开的。一块一米半多见方的扁木箱,打开后是钉着能容横着放小人书的距离的木条,上面摆放着套着用牛皮纸做封套的小人书,封面写着小人书的题目,有上百本之多,供看客选择。如果你想看哪一本,交给老板一分钱,就可以坐在他周围的十几个小板凳或两三块砖捋起的座位上看,如果画书超过八九十页,稍微厚一点,就要花二分钱才能看上一本。看完交还就可以。如想接着看,就再交钱。当然看客就是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平时看客不很多,星期六、星期天或放寒暑假的时间,小学生才能去市场看书。到了收摊的时间,只要把扁木箱一合,提着就回家了。一直到我上高中后还经常去小书摊赁画书看。
画书的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有解放军的战斗英雄、历史人物、寓言故事、电影故事、长篇小说故事等。最吸引我的是系列历史故事丛书,一本一本连着看。这即有乐趣又增长了历史知识。只是口袋里钱的限制,不能随其所愿。这也成了我童年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发达,平面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出现,取代了纸质出版物。儿童读物更是丰富多彩。电视台还专门为儿童开辟了少儿节目。这在当时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尤其是济宁电视六台最近开辟了介绍小人书《铁道游击队》的图画画面,孩子们才能享受到画书的乐趣。我虽然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当回想起小时候去市场看画书的情形,还是那样温馨甜蜜。给平淡单调的童年增加了一抹亮色。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鲁叟 ‖ 童年记忆-------晚上在街头坐听瞎子戏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鲁叟 ‖ 童年记忆-----手工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