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鲁叟 ‖ 童年记忆-----手工布鞋

来源:本站    作者:鲁叟    时间:2025-03-27      分享到:


每当我看到沂蒙山区解放区的妇女们日夜忙着给子弟兵纳鞋底,做军鞋,缝军衣,支援前线作战的动人镜头时,每当看到豫剧《花木兰》刘大哥与花木兰的对唱“······咱的鞋和袜还有吃和穿,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那······”,脑海里就浮现出家里的女老的为我们弟兄四人费尽千针万线没日没夜地做衣服鞋子的情景。从我们兄弟四人一出生,就是穿着老的缝制的衣裳鞋子长大成人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般百姓家穿的衣服鞋子,全部是家庭主妇一针一线地做成的。基本上没买过现成的。那时兖州没有什么企业,只有少数在邮电、铁路以及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的孩子能买衣服鞋子穿,一般老百姓的孩子,平时穿的是破旧的带补丁的衣裤和旧鞋子。只有过年过节走亲戚时时才能在旧衣服上面套上一件新衣裤。回来后马上就脱下来,放进衣柜。下次出门再穿。

那时候,女孩出嫁,媒人先了解这个女孩的女红(针线活)怎么样。是否心灵手巧,能够担负起一家人的家务活。所以女孩从小就培养她做家务、做针线的能力。这样才解决一家人的穿衣问题。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一家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孩子是普遍现象。一家的穿衣问题成了家庭主妇的沉重负担。她们白天干各种洗衣、做饭、看孩子、照顾老人等家务活,只有到了夜晚才有工夫,为一家人做缝衣服,做鞋子。当地人把手工做的布鞋叫“千层底”布鞋。成人穿的布鞋鞋面是尖口型的。未婚女孩穿的鞋面是圆口型的,并在上面加上一个鞋攀。不会走路的婴儿穿的是用红布做的前面绣有虎头形状的“啊呜鞋”。解放初期,在未婚女孩之间流行穿“绣花鞋”,在鞋面的鞋帮前边绣上各式花朵。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样式叫做“铲鞋”前头往上翘,鞋后跟钉有提鞋派。这种鞋特别结实耐穿,俗称“踢死牛”。纳鞋底做鞋子是非常费力的工作,先要搓麻线,用买来的麻批在大腿上一下一下的搓。一次能搓十公分长,一根麻线有两米长。大腿肯定搓得很痛。一双鞋得用两三根麻线。等到攒够能做全家人鞋子的数量,再糊“格布”:把一些用不着的旧衣服拆开成一片一片的布块,再一层一层的用稀浆糊黏贴在案板上,约四五层厚。放在太阳地下晒乾后揭下来,按照每人的“鞋样子”大小,一双一双的剪下。摞在一起,约十几层厚,蒙上一层白布,就可以开始纳鞋底了。纳鞋底是力气活,把麻线穿在大扛子针(最大号的缝衣针)上,用针锥把鞋底穿透,将麻线穿过鞋底,就这样一针一针地一行一行地把鞋底纳满。那时家庭主妇们纳鞋底非常熟练,晚上不用点灯,摸黑就能纳鞋底。常常是夜晚趁去邻居家串门的功夫,一遍与大娘婶子门聊天,一边 摸黑就把鞋底纳好了。现场一片“吃---楞,吃---楞······”的声音。纳好鞋底就开始做鞋帮,鞋帮一般用黑色的“礼服呢”做布料,做鞋帮也是技术活。鞋帮也是按事先做好的样子剪好,鞋帮里面糊上一层白布。边上衍上一圈事先做好的衍条。开始纳鞋帮。用小号针穿上细棉线,密密地纳成。最后是上鞋。把鞋帮上在鞋底上,当上完最后一针,鞋帮与鞋底正好吻合,一丝不差。一双即耐穿又养脚的布鞋就做成了。正在长身体的半大孩子们的脚长得也很快,所以布鞋做成后可能有些觉得挤脚,只要用鞋楦撑一下,就解决了。那时谁家的针线筐子里都有一本老式的旧账本或旧报纸钉成的本子,里面夹着全家的用纸做的鞋样子,以备做鞋时用。如果谁家的女人鞋子做得好,在街上就会受到家庭主妇们的尊重。我一直到十八岁参军前,都是穿女老的做的布鞋。现在只能引用一句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才能表达把我辛苦抚育大的女长辈们感恩之情于万一。她们永远活在我心里。

注:啊呜:模仿老虎的叫声。即老虎鞋。女老的:兖州方言,父辈以上女长辈的尊称。吃楞: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