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曹绍军 ‖ 雨中的光芒
在我们小区的垃圾站旁,一年四季总能看到一位老人。八十多岁的年纪,佝偻着瘦小的身子裹在已经洗得发白的衣服里。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三轮车,在几个垃圾桶之间来回翻找可以卖钱的废品。
我和他并不熟识,只是偶尔会在倒垃圾时,把积攒的纸箱和空瓶子递给他。每次接过这些东西,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都会露出感激的笑容,连声道谢,声音沙哑却透着真诚。久而久之,他记住了我。在小区里遇见我时,他总是远远地喊一声“大兄弟”,语气热络。我通常只是点头回应,从未主动搭话。直到有一天,我把几件干净的旧衣服送给他,他激动得手足无措,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搓着,连连道谢的样子让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小区的凉棚是老人们常去的地方。我经常看见他坐在长椅上,和邻居们闲聊。“儿子儿媳在厂里上班,太忙了,顾不上我。”他笑着说,语气里没有埋怨,反而带着理解,“中午就买个盒饭,十五六块钱,能吃饱就行。”听了这话,我心里不太舒服。后来家里有剩饭时,我都会用干净的饭盒装好给他送去。他从不嫌弃,接过饭盒就在凉棚的石桌上吃起来,一边吃一边眯着眼睛说:“真香,比盒饭好吃多了。”我家小孙子有时看见了,会举着盒牛奶跑过去,仰着头说:“爷爷,给你喝!”他就笑得更开心了,接过牛奶摸摸孩子的头说:“好孩子,谢谢你啊。”
我们真正熟络起来,是从一袋玉米开始的。那天在小区门口遇见他,他正从破旧的三轮车上下来,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见我走过来,他咧嘴一笑,露出几颗泛黄的牙齿:“大兄弟,这是俺家地里刚收的玉米,煮着吃可香了,你拿回去尝尝。”我本想推辞,可看着他诚恳的眼神,实在不忍拒绝。接过袋子时,沉甸甸的分量让我心头一暖。见我收下,他显得很高兴,话也多了起来。
原来他是庄河农村人,老伴去世得早,跟着在城里打工的儿子住。前些年帮着带孙子孙女,如今孩子们都上学了,他闲不住,就每天骑着三轮车在附近捡废品。“一天能挣个三五十块,”他说着拍了拍有些佝偻的后背,“就是这腰不行了,年轻时干活太拼落下的病根。”虽然说着病痛,他的语气却很轻松:“除了这个啥毛病没有,能吃能喝,就是不长肉。”说到这儿,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好口小酒。”
今年六月底,天下着小雨。我在家收拾屋子,整理出一堆废品。正好看见他披着雨衣推车经过,就赶紧把他叫到门口,把废品都给了他。老人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笑着说:“你让我发大财啦!这些废品至少能卖一百块钱呢!”
我笑着关上门继续收拾,突然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他。他的裤脚沾满了泥水,手里攥着钱,气喘吁吁地说:“你那件旧夹克的口袋里装着三百块钱,怎么这么不小心就扔了?”
我这才想起,那件常穿的旧夹克被我随手扔进了废品堆,竟忘了掏口袋。接过钱时,我的指尖碰到了他被雨水浸得冰凉的手,心里既温暖又酸涩。我请他进屋擦擦雨水、歇会儿脚,他却摆摆手说:“不用了,雨不大,我得赶紧去整理这些废品,淋湿了就卖不上价钱了。”说完,他转身推着三轮车走了。细密的雨丝落在他瘦削的肩膀上,佝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中。
我站在窗前,望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细密的雨丝打湿了路面,那个原本佝偻瘦小的身影,在雨幕中却显得格外清晰而高大。脑海中浮现出他在凉棚下吃饭的样子,小孙子给他递牛奶时露出的欣慰笑容,还有此刻冒雨送钱的执着身影。这些画面在眼前一一闪过,让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善良从不畏惧风雨,即便生活清贫如尘,也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散发出最动人的光芒。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周广全 ‖ 两个少年的冬日早行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贺文键 ‖ 济宁羊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