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耿清瑞 ‖ 拉脚赶路

来源:本站    作者:耿清瑞    时间:2025-08-22      分享到:


我听到“赶路”这词的时候年龄还很小,小到刚刚记事。

那时母亲常对哥哥说,快吃饭吧,吃完了好赶路。那时的赶路大多是步行,要起早贪黑,而且还要负重,亦即拉脚。每逢农闲时节,男劳力大都出去拉脚。他们有的是力气,只有靠出力才能赚点钱。每人一辆地排车,或去百里外的嘉祥满硐拉石头,或去百里外的济宁拉沙子,也有时拉化肥或氨水。

拉石头的活最重,但也能赚点钱。当时农村建房要在地基上面垒一层青石,大概是为了防潮,因为那时建房多为土木结构,买不起砖。一辆地排车上只能装下三块青石,并排一溜,至少两千多斤,若再多装,轮胎就吃不消了。头天天不亮就动身,下午赶到山上装车。山高路陡,山上的人会帮着把装上石头的地排车放下山。然后趁着天未黑再返程赶一段路,这样第二天就省些力气和时间。

冬天拉脚需要住店。那时沿公路每十多里就有个过路店,用土墙围成的院子,简陋的大门可以进车。院内有住房和灶房,店家帮忙起火做饭,起火费仅1角钱,用自带的小米熬汤喝,吃自带的窝窝头和胡萝卜咸菜。住宿费也是1角钱,免费供开水,但无床铺,全用麦秸打成一溜地铺,各自盖自己的被子。夏天拉脚就省事多了,走累了想睡觉时,随便找个可以停车的路边,用开滚支起地排车车把,在车板下铺块塑料布就可当床铺了。凌晨四五点钟再起来赶路,大约早晨八九点钟赶到鸡黍集桥头卖石头的市场,一车石头卖10块钱,除去成本还可剩两块钱,当然不算力气钱,自己的力气免费。尽管如此,拿着破损毛边的两张一元的票子,依旧喜形于色,那几乎用命换取的微薄收入,却让灵魂得到了短暂的微笑和满足。

拉脚赶路确实很累很苦,但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为了生计,把艰辛的岁月过成了日常,把出力流汗当成了自己的宿命,没谁叫苦喊累,有时多赚几角钱还心满意足沾沾自喜。冬天风大,若遇顺风那算好时运,用竹竿撑起布帆,好风凭借力,鼓帆踏征程。若遇逆风那就难了,拉车的身体弯成一张弓,车袢勒进肩膀,两腿如同灌铅,迈着沉重而疲惫的步子……若再遇到上坡,贫贱的生命如同坚毅的蚂蚁,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即便如此,那眼睛里依然有光,那是对现实生存的满足,对艰难困苦的隐忍,对奔波劳顿命运的抗争,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相对于拉石头,拉沙子、拉化肥等相对轻松些,这大多为生产队干活,既挣工分还发补助,跑一趟尚能剩下几角钱,路上还能喝碗羊肉汤,喝一碗不过瘾,可以免费添汤。再花5分钱买个烧饼,与羊肉汤形成绝配。他们已经感觉很不错了,壮劳力们都争着抢着去。当然,也有拖家带口生活压力大的,舍不得多花钱,只买一分钱一碗的白开水,泡上自带的窝窝头,还自嘲说,下去喉咙眼四指深,吃啥都一样。

大哥外出拉脚,每次回来总能给我带来惊喜。卖完石头,他从集上给我买个烧饼、包子或一包花生,从不空手。拉沙子时捡拾几个沙姜,形状像姜芽,好玩,也好看。也有时带来几个“老鸹枕头”,那小石头光滑如玉,晶莹剔透,我将其视若珍宝,经常向小伙伴们炫耀,带来了无穷的童趣和自豪。

那时生活在大平原深处的我还没有见过山,感觉上山一定很好玩,总想跟着哥哥去爬山,母亲断然不允。说去的时候你哥可以拉着你,回来的时候你得自己跑着,百十里路你咋跑回来?你哥拉石头就够累的了,哪能再用车拉着你!我终归没有实现跟大哥去爬山的愿望,现在想来虽很遗憾,但毕竟引起一个孩子对远方的遥想和希冀。

时光如梭,恍如隔世,早就没有拉脚赶路之说了。汽车、飞机、高铁、地铁、磁悬浮列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与日俱增,且比争高速,似百舸争流,各不相让。昔日深一脚浅一脚的拉脚赶路早已淹没在岁月的深处,但那种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带着时代印痕的精神应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