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作协新闻 > >县区动态 >

柴玉霞:烟火、泥土同样芬芳——在第二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上的发言

2024-10-09    分享到:

很荣幸!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一、烟火、泥土同样芬芳

在文学这条路上,我不是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我是半路出家,而且是时间不长,还曾经摇摆不定。不仅如此,上学时,我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作文选买了一本又一本,可就是不入门。要说喜欢上文学,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那和我妈妈有很大关系。我们从小跟随父母辗转各地,最后在滨州定居。1999年我和妹妹因工作调动来到济宁。两个女儿同时远离,对妈妈来说是无比残酷的事。为了安慰妈妈,我们每天都打电话,在电话里陪妈妈聊会儿天。疫情期间我学习了诵读,读的是别人的作品。我把做好的音频传给弟弟,让妈妈听。有一次妈妈说你不光读的好,写的也好。妈妈的话让我受到了启发,从那时起,决定自己写。读自己的作品,让妈妈听。第一篇作品是《后视镜里的妈妈》,故事很感人,可是笔触很稚嫩,好在妈妈说好。从此,一篇篇的小文章开始诞生,但仅仅是为了读给妈妈听。真正走上文学之路,是在上了老年大学,认识了刘亮老师及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认识了《鲁地文艺》之后。我现在已经是济宁市作协会员,济宁市经开区作协会员。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与帮助,更离不开《鲁地文艺》的扶持。在此,向我的老师、文友、《鲁地文艺》,深表感谢!

之前,我在电厂上班,从事电气专业,严谨的工作性质,让我也变得有点固化,导致后来写出来的作品也是如此,看点不高,我一直在努力克服。如今,除了接送小孙子、陪伴老妈妈外,就是看书写作。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成绩平平,但却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在这块土壤里耕耘沉沦。俗话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是真切地体会到,人到夕阳时对时间的那份珍惜,对知识的渴望一点不输年轻人。我常对人说:再不学,就真的老了。人生没有重拍,唯有用当下的努力来弥补。如今不期望自己发光发热,只要在文学这条路上,能像萤火虫一样,有点微光,那我的人生就不再遗憾了!

我非常羡慕周围的人经常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去远方寻找诗意和灵感。而我身边有八十岁的老母亲,有刚上学的小孙子。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了我的奢望。我从小就喜欢远足,旅游是我的梦想,可现实的骨感让我很无奈,整日在柴米油盐中穿梭,在嘈杂和繁冗中喘息,一身的烟火气。幸运的是,上帝在给我关上门的同时,又给我开了一扇窗。结缘文学,成了一名文学爱好者。当我开始用文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时,一切就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我用日记记录身边琐碎的生活,我用键盘敲击出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透过表象去发现美,欣赏美。更让我高兴地的是,今年八月底,为了陪小孙子上学,我搬家到了薛口育贤家园。住的是一楼,门前的那块地,一下就亮了我的眼。在这里,我有了新的创作内容,一棵花的长势,一片叶子的枯萎,一只麻雀的停留,都成了我的日记和创作的内容。我没有远方,但我还有烟火和泥土,烟火泥土同样芬芳。

二、写作是挖掘记忆的犁铧,也是梳理心情的音乐。

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灵感来自童年的回忆

和妈妈在一起时,说的最多的就是过去的事情,妈妈常常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中,一遍遍地讲起陈年往事。我那沉睡在记忆中的故乡,就在妈妈的叨叨声中,渐渐苏醒。记忆一旦苏醒,就像长了翅膀,在那片广袤的土壤翱翔。于是就有了书写不完的故事。去年鲁地文艺出版的作品选里,《西湾和小西河》就是写我童年天天待过的地方,太熟悉了。就像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说的,太熟悉了,就像是直接搬进作品里的。因为太熟悉,这篇文章写起来没有障碍,一气呵成。我童年的故乡很穷,是出了名的盐碱滩,我一直觉得那是我要逃离的地方,是自己最不喜欢的地方。没想到,一写才知道,自己对那里的感情是那么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眶是湿润的。

除了妈妈,姥姥是我童年里分量很重的一个人。小时候,姥姥家和奶奶家相隔百十里路,每次去了总会多住些日子,算起来在姥姥家待的时间并不比在奶奶家短。姥姥尽管没有文化,但却是远近闻名的老艺人。她的精致,她的剪纸、刺绣和织布技艺,给幼小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今天我的文学创作和审美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还陆陆续续写了《姥姥的织布机》、《姥姥的小脚》。

童年的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地方,但它却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

2、灵感来自老师的引领

随着在写作班的学习,刘亮老师带领我们系统地阅读中国文学史的经典作品,从而打开了我的文学视野。此外,刘老师在课堂上有一个时间段,专门点评同学们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自己的创作思路随着刘老师的讲解,一点点打开。一旦有奇想妙想,就及时记录在扉页上,我称之为来自课堂的灵感。

3、灵感来自于融入式写作

灵感,这东西是很奇妙的,我在写《西湾与小西河》时,来来回回改了很多遍,那段时间,像是又重回到了童年的故乡。临交稿子时,突然想到一段文字,于是就用在了第一段。那段文字是这样的:如果说,我的童年是一片金色的沙滩,那西湾和小西河就是那片沙滩上的橄榄树,它散发着幽静神秘、璀璨夺目的光芒。那光芒如一张网,里面网着许多会飞的鱼,鱼们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当时,就感觉这段文字像是从脑海里突然蹦出来的,写完我就提交了。那一刻,我也不知道这样改好是不好,心中有些忐忑。后来刘亮老师说这段写得好,我提着的心才算放下。我想灵感应该就是在某种意境下出现的,是融入式写作的产物。

说起《西湾与小西河》,我非常感谢李木生老师,他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对于我们这些草根文学爱好者充满关爱。他在看完《西湾与小西河》之后,写下了满含温度的点评,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并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持之以恒走下去的决心,同时也为自己曾有过半途而废的想法感到惭愧。

4、灵感来自观察

鲁地文艺今年刊出的作品选里——荷之力,就是我在观察雨荷后写出的。也是受刘东丽的启发。说好要去她家,可临出门却下起来了雨。她在微信中问:还来不?不来的话我就去看荷花了。我当时感到有点吃惊,下着雨去看荷花,我从来想都没有想过。东丽身上有很多我要学习的东西。从那天起,我就想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雨中的荷。

远的地方去不了,济宁不缺荷花。记得那天是个周末,夜里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第二天早上,雨依然哗哗地下着,我就去看荷花,中午又去了一趟,傍晚散步又去了一趟。当我撑着雨伞在池塘边时,我无比吃惊。第一趟去时,池塘里很脏,风将许多死鱼和垃圾都吹到了池塘边上,很难闻。如是在以前,早就转身离去了,可那天我却如获至宝,待了很久。起初我看到了一个个的酒红色大球体,如一大盘蚯蚓(其实更像是一大盘蛇),似乎还在蠕动,当时,我的头皮发麻,细看才知那是荷的颈缠绕起来的,看起来还缠绕的很紧。还有池塘里那东倒西歪的荷,就像是打了一场败仗,状况很惨烈,唯有那盛开了的白色睡莲,像点点繁星,让不堪的池塘充满了活力和希望。睡莲点亮了池塘。中午再去时,雨稀稀拉拉的渐渐停了,我看到池塘就像一个能量场,呈现出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说心里话,我被震撼到了。荷叶直立的过程,让人心动不已。那盘拧结在一起的大球体,开始慢慢松解。漂浮的死鱼渐渐沉下去。在傍晚时睡莲就全部合上,如关灯睡觉的乖小孩一样。池塘恢复了往日的一切。因为有了仔细的观察,写的时候很轻松。以前赏荷的次数也很多,但都是走马观花似的,并没有细品,这次的雨中赏荷让我收获到了不一样的美和力量。也让我从中学习到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能轻言放弃,要有像荷一样的精神。

感谢鲁地文艺对我的支持与厚爱,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收获自信。鲁地文艺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园地,更是滋养护佑我成长的土壤。

通过持续在《鲁地文艺》发表作品,让我在写作态度上更加认真端正,对自己的要求更高,通过一次次投稿,加大修改力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积极性和创作意识。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祝福鲁地文艺越办越好,更期待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各位编辑老师的指导,帮助自己写出满意的作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