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作协新闻 > >县区动态 >

孙龙乾:烙上乡土标签的诗人——在第二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上的发言

2024-10-09    分享到:


各位文学前辈及文学朋友们,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果实压弯枝头,谷物也是一片金黄,各位老师和《鲁地文艺》也迎来了又一次的丰收。祝贺2024年作品选成功面世,也向对鲁地文艺热心指导的前辈,以及为此负出辛苦工作的编辑老师们致敬和感谢!

《鲁地文艺》是广大基层作者的阵地,是一株长势强劲的小草,在努力地根植在民间!

我就是这株小草的一支根须,却也能感触到文学的活力在泥土中萌动。

有些另类诗人,在诗人前面冠上特殊标签,如外卖诗人、煤矿诗人、打工诗人等等,他身上就有了不一样的光环,在客观上就会对他多了份关注和意识上的倾斜。我一直在农村生活,平时种地,农闲时打工,经常写一些农村题材的诗歌,所以写作圈内的老师都称我“乡土诗人”。我这被烙上乡土标签的诗人,耀眼的光环让我受宠若惊。

作物在阳光雨露中成长,诗歌也在乡情炊烟中拔节。还有一个月就要收割水稻了,清晨迈步田间,稻穗低垂,禾尖上滚动着阳光。其实也有秋风触动内心的悲凉,因为有超过一半的田地荒着,没有种水稻,有的地块杂草高过庄稼。于是我的诗歌里也长出许多乡愁。

《2024年鲁地作品选》收入了我的两首小诗《青储》和《民工》。青储,我也是从手机新闻和视频上看到的,是说即将成熟的玉米或小麦,连同秸秆一块粉碎,卖给牛羊养殖场作饲料。这就牵扯到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粮食价格低,在经济收益上还不及卖饲料。“日思夜想丰收的黄,有朝一日,竟会争不过牛羊”。另外一首《民工》,是说民工长年劳作在小区工地,为孩子在城里买房也不是很轻松的事,“亲手调制的美食,啃一块也是一生的奢望。”我作为一个农民诗人,一个基层作者,深切感触到农民生活的不易,当然我也写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讴歌农村美好生活的诗行。

农闲时外出打工,在工地上我把沙、石、水泥等冰冷的建筑材料赋予它们灵气,写成组诗《建材咏叹》,发表在济宁日报星期天刊上;一月前我去莱州海上给养殖扇贝的打工,写了一篇散文《莱州海上行》,在鲁地文艺平台推送,赢来许多文友点赞。心中有梦的人,身到何处都有诗歌盛开。

我没有其它技能,只能种点地和出点苦力,(其实我身体本来就单薄,不是一身蛮力的庄稼汉。)我自认为有点优势的是,会写点分行的文字和豆腐块,还能在报刊上发表,我常把这事当成一种自豪,并有意或无意地向人炫耀 。我们村委有个村民群,村里有什么通知或谁家欠电费了,常发在群里,我有一两年不在群里交流了。有一阵子,我一时性起,每有诗歌在济宁日报或晚报发表,我就把报纸截图发在群里,常看到村里老少爷们点赞,心里便沾沾自喜。在一次酒桌上,有一个本家兄弟悄声地对我说,以后别把你那些东西发到咱村群里了,你知道人家背地里怎么说你不?“快成神经病了!”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羞愧难当!本来引以为豪的事,竟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前几日与李木生老师交流时,我自称文学是圣洁的新娘,先生却说它是“易碎的应时新闻”,这何尝不是木生老师对文学情节的一种感叹!“神经”在文字上颠倒一下,就变成“精神”,诗歌粘满泥土和乡情,与庄稼、草木一起拨节。愿这种精神也伴随鲁地文艺一起成长。最后与诸位诗友和老师分享我的一首小诗:

我要的很简单

作者:孙龙乾

用水泥浆给儿子画饼

建了大半辈子城市高楼

任你选一套

再买一辆驶离农村的车


剩余的日子

我在乡间读书写诗

不劈柴,炊烟有讳环保

不喂马,出入电三轮

前院种菜,屋后种粮

养老金打点散酒


我要的很简单

邻人说老骨头竟想当神仙


谢谢各位!